鲁迅小说《孔乙己》英译本翻译风格研究【摘要】鲁迅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评论家、无产阶级革命家及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其中小说的数量并不是很多,但是每一篇小说都是经典之作。他的短篇小说更以精炼、深刻而著称,《孔乙己》是他著名短篇小说之一,这篇作品内涵丰富、性格鲜明,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盛誉。深入了解这篇小说,对鲁迅的艺术成就进行探究,将会带给我们许多深刻的思考与非凡的感受。本文将对《孔乙己》英译本的翻译风格进行研究。【关键词】鲁迅;《孔乙己》;英译鲁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他的著名短篇小说《孔乙己》发表70余年以来,收到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关于这篇小说的评论文章可谓是多如繁星,数不胜数。但是大多数的论著都是汗牛充栋,没有实质可言。很多论者都是沿用《狂人日记》中的思想进行论述,主要盯在“吃人”二字上,只是“吃”法不同而已。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深刻的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从概括角度上看,《狂人日记》比《孔乙己》更为宏观和形象具体,而《孔乙己》则是从微观出发,描写了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苦人民遭受欺凌压迫而失去做人的尊严,只能在被黑暗的社会所埋没的历史悲剧。另外评论界还有很多的说法,比如说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为了批判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而作的。也有的人认为是为了批判和抨击黑暗的旧社会而发出的感慨。著名评论家林志浩则认为,这篇小说不仅仅是为了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更为了揭示出在黑暗的旧社会,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人在精神思想上的迫害,使得读书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被无情地吃掉的社会现实。其实仔细分析,这些看法在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他们都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去分析了这篇小说所揭示的内涵,仍然没有新意,显得过于平庸。当我们打破思维的束缚,就能挖掘《孔乙己》表象之下的深层含义,那就是在人吃人的黑暗社会背景下,没落文人的人格失落过程以及救赎的历程,然而悲剧的是救赎的过程也是伴随着陷落。一、《孔乙己》的多角度赏析1、喜剧效果下的悲剧情怀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很强的讽刺效果,经常以喜剧的手法来表现悲剧的情怀,《孔乙己》就是典型的悲剧内涵的喜剧。鲁迅以一个没落的普通读书人的悲剧人生来揭示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通过孔乙己这个喜剧的形象衬托出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悲剧命运以及劳苦大众饱受摧残的社会现实。纵观中国文学史可以发现,中国的文学大多以悲剧为主题。也许伤感更能触动文人的灵感。鲁迅先生就经常在悲剧的内涵中融入喜剧的表现方式。以喜剧来衬托悲剧显得更为悲惨、凄凉。例如“笑声”在《孔乙己》中从始至终都表现出讽刺的效果。本来“笑声”是喜剧中必须具备的条件。但是这里的“笑声”却是悲凉的,是在那个人情冷淡、世态炎凉的社会中文人的悲剧。“笑声”在《孔乙己》中是用喜剧的形式对悲剧的强化,是对这个没落文人的穷困潦倒和迂腐愚钝的衬托,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入木三分。在现实生活中,笑声是快乐,是开心,是喜悦,但是在《孔乙己》中,笑声是悲凉,是凄惨,是无奈。孔乙己成为人们取笑的对象。孔乙己的不幸成为人们取乐的谈资,越能体现出社会的世态炎凉。越能体现出人们的麻木不仁和人性的丑恶。孔乙己也在人们的笑声中显得更为悲凉。这就是鲁迅先生将喜剧形式融入悲剧情怀的具体表现。在人们冷漠和猥琐的笑声中,悲剧的意味更浓。读者在欣赏《孔乙己》时,感受到的不是喜剧的欢乐,而是无尽的悲凉和对当时社会的痛恨。是没落文人的辛酸和人情的冷漠。读此文章,笑声中泛出的阵阵寒意,如芒在背。2、独具匠心的人物形象塑造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可谓是剥皮露骨,独具匠心,让人读来如芙蓉出水,感慨万分。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揭露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生活是小说的主要特点。鲁迅在《孔乙己》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是形神兼备,而且形似神更似。通过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千万个没落的文人,千万个被社会制度和封建文化制度毒害的文人中提炼出来的孔乙己,高度概括地表现出悲剧的精神内涵,是鲁迅先生高超文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