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内部审计信息化在农村合作金融的应用仙居县信用联社【内容摘要】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审计的转型升级,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尤其是促进计算机技术与审计业务的融合,是我们必须依托的重要手段和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电子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以及数据集中体系建设力度的加大,农村合作金融各项业务对信息科技的依赖度显著增强,其内部控制也越来越依托于信息系统。作为服务于农村合作金融的内部审计不可避免地受到农村合作金融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为了更好的发挥农村合作金融内部审计职能,防范审计风险,保障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必须从信息化环境下着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并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对系统进行的各种业务处理及其数据的准确性进行审核检测,保证审计对象数据准确,从而保障审计结果的正确性,降低审计风险。【关键词】审计信息化;农村合作金融;内部审计;应用【keyword】InternalAuditInformation;Ruralcooperativefinancial;InternalAudit;Application当今社会发展已进入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生产自动化、会计信息电算化、外部环境网络化的客观现实,迫使企业必须逐步建立起能够联系内外环境的信息网络系统。随着企业内外环境信息网络系统的建立、完善,作为农村合作金融内部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工作,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顺应信息化环境的要求,成为摆在所有内部审计人员面前的新课题,对内部审计人员而言,这既意味着挑战,也意味着新的机遇。一、内部审计信息化对农村合作金融的影响计算机审计是现代审计发展的大趋势,审计信息化是审计署做出的推进审计工作科学化、现代化的重大部署,2004年10月,浙江省审计厅出台了《浙江省2004到2007年审计信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以审计技术创新推动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创新,实现计算机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总体思路,以达到审计管理信息化、审计政务电子化的目标。值得一提的是,我省审计信息化建设,自2002年启动至今,围绕“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建设宗旨,走出了一条具有本省特色的审计信息化之路。在全省率先完成了OA的全省部署和推广应用;率先完成了金审工程本地化服务体系建设;率先实现了审计专网四级互联互通。信息化在审计工作的各个领域得到普遍应用,计算机技术与审计业务的融合为我省审计创新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农村合作银行的电子化、网络化发展迅速,数据集中程度较高,基本形成了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业务处理系统。因此,要在审计工作中开发相应的风险管理软件,推广高效的信息处理和传递手段,把新的审计方法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比手工能更迅速、更有效地完成审阅、核对、分析、比较等审计程序。如此一来,既可降低审计成本,还能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点。(一)信息技术提高了审计效率和效能。一是信息技术为审计人员提供了强大的数据采集,清理转换和审计分析工具,既减轻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又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二是在信息化环境下,采用数据查询、审计抽样、统计分析、数值分析等方法对采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这些方法既提高了审计的准确性,也使审计人员从冗长乏味的计算工作中解放出来,告别以前手工翻账的作业模式。(二)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实现了资源共享与成本控制,有效地降低了审计成本。如OA中的审计资料库、专家经验库等,为以后审计人员对审计成果的再利用搭建了平台,节约了时间,减少了重复劳动,降低了审计成本二、农村合作金融内部审计现状分析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意识不断增强,内部审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内部审计的地位有所提升,作用有所增强。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审计信息化普及推广、信息化建设、软件应用水平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一)对内审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传统审计的观念、方式和方法根深蒂固,影响了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因为观念的差异有所不同,工作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单位只侧重办公自动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