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自清《荷塘月色》主题之美摘要: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在中国文坛享有极高盛誉,他的美文艺术风格更是被评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典范。《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在1927年创作的一篇具有代表性的美文作品,是中国散文中的经典之作,时至今日,这篇作品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极高的审美价值。文中体现出的和谐之美,情感之美符合了当代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心态,因此,这篇作品能经久不衰,仍然被人们所称颂,本文将对《荷塘月色》的主题之美进行深入剖析。关键词:朱自清;《荷塘月色》;情感朱自清的代表作《荷塘月色》是当代文学史上最为经典的“美文”之一,多年以来,中学语文课本都将其作为教材讲授给广大的中学生。但是,究竟这篇作品的美是源自哪里呢?究竟它的主题、内容以及艺术特色是什么呢?本文将一一进行解读。《荷塘月色》自发表以来,一直为文学界和评论界所关注,众多的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剖析和解读,然而,至今没有一种分析能让人完全信服。一些学者甚至将《荷塘月色》放到创作时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认为朱自清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心情非常苦闷的情况下才创作了此文,还有一些学者仅仅是对其优美的语言进行了概括和分析,这些都与《荷塘月色》真正的内涵主旨相去甚远,也无法挖掘到作品的真正艺术特质。这些评论和分析不仅无法帮助广大的中学生去正确解读作品,欣赏作品,反而会误导他们去从错误的角度去理解这篇美文,在此基础上对这篇美文所做出的种种解释都是让人难以接受和理解的。在笔者看来,朱自清创作篇美文仅仅是出于个人感情的宣泄,不可能联系到当时大革命失败的社会背景,也没有任何关于革命主题的因素,更谈不上通过莲花来表现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了。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朱自清将自己的内心体验和个人感情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将自己内心的潜意识愿望表现出来,他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幻梦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他用荷花,月色下的荷塘来象征心目中对美人的欣赏和爱欲的诉求。一、意境之美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众多学者都追求的一个主题就是意境,它是审美活动的基本因素,强调主体与客体的浑然统一,将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审美对象的物相互融合在一起,实现真正的情景交融,另外,它还注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言尽而意远。表面上看,《荷塘月色》是一篇描绘景色的美文,实际上,它是作者情感的迸发和流露。是作者触景生情而创作的一篇抒情美文。作者的审美状态必然受到他当时精神状态的影响。由于内心的苦闷和忧郁,作者需要塑造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通过对美的欣赏来抵消心中的压抑情绪,但是在如此简短的瞬间,由现实而造成的精神状态是很难发生变化的。因此,作品就成为当时作者心情与情感的表达,而不仅仅是单纯独立存在的一件艺术品。朱自清在创作《荷塘月色》时同样也是这样的状况,只是由于景物的描写非常美丽,让作者的感受表现得不是那么强烈和突出而已。通过塑造这样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作者的心情从低沉、压抑逐渐走向舒缓和平静,因此,整篇文章都以“淡”为基调,无论是回忆家乡采莲时的欢跃还是描写荷塘边寂静的小路,无论是描绘深夜的明月还是月光下的宁静,都是淡淡的情绪,没有意气风发,没有情绪昂扬,没有哀伤和低落,有的只是和谐与舒缓,即使偶尔出现一丝兴奋的情绪,也会很快转为平静,例如作者在回忆家乡采莲时的欢跃场景时,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里的诗句,让人们感受到了一丝难得的欢跃气氛,但是正当人们的情绪随之要高涨之时,作者的兴奋却戛然而止,就此打住:“可惜我们无福消受了”,一句话又让气氛回归于淡淡的宁静,作者的兴奋也仅此而已。从这样的语言和描绘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感受。纵观全文,作者将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了景物描写上,情致的表达并不是很多,但是人们还是能从文中体会到作者那种淡淡的忧伤。只是因为景物的描写非常细腻,情与景实现了真正的交融,在很多人的内心中认为,这篇作品主要的优势就在于景物的描写,从而忽略了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情致,也忽略了作者在优美的韵律之外所有要表达的真实意图。作者为读者精心掉做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为人们描绘一副优美之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