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1918年9月2日,苏维埃中央发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呼吁,宣布在战争形势下全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军营,全体居民都必须无条件履行保卫祖国的义务,国内所有的资源都必须服务于战争的需要。这一信息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应国内战争需要而产生B.开始实施就是错误的C.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D.无法真正建成社会主义答案A解析1918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从而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A项。B项不符合史实,为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实施这一政策是必要的,排除;在当时,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就是全国人民最大的利益,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2.1919年2月14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的《关于社会主义土地整理条例和向社会主义农业过渡的措施》宣称:“所有私人使用土地的形式都应看作是过渡的和陈旧的形式”,并要求将“土地使用的个体形式过渡到集体形式”。据此可知,当时的苏俄正在()A.推进农业集体化进程B.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C.积极实施新经济政策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表现,故A项错误;由材料“1919年2月14日”“土地使用的个体形式过渡到集体形式”可知,当时的苏俄企图废除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始于1921年,故C项错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模式,故D项错误。3.(2019·天津高考)1918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这说明苏维埃政权()A.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B.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C.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D.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答案C解析从材料“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可以看出苏维埃政权是通过妥协让步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的,即通过割地赔款退出战争,巩固新生政权;通过新经济政策,实施粮食税对农民让步,以巩固工农联盟,C项正确。苏维埃政权是注重维护工农联盟的,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苏维埃政权的妥协让步,而不是武装对抗,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而不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D项错误。4.(2019·安徽三校高二期末)1920年,列宁提出了全俄电气化的计划,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上全国电气化”的口号。而后他又指出,没有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农业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变化,国家的工业化也不可能实现。据此可知列宁()A.肯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效明显B.明确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C.要求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做出牺牲D.认为工业化条件已经成熟完备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列宁对俄国工业化设想的变化,“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上全国电气化”体现出列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和政策实践;“没有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农业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变化,国家的工业化也不可能实现”则表明列宁把建设社会主义的出发点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转到苏俄具体国情实际上来,放弃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重新规划通过商品经济和市场货币关系,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的道路,故选B项。材料没有肯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C、D两项内容,排除。5.(2020·河南名校联考)1928-1929年,苏联连续发生两次粮食危机,不但城市工人缺粮,而且由于没有粮食出口换取必要的工业设备而拖延了工业化进程。这两次粮食危机都不是由于粮食减产造成的,而是由于农民不愿低价售粮造成的。材料主要表明苏联()A.农业集体化受到严重抵制B.深受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影响C.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受阻D.迈出了超越新经济政策的步伐答案D解析根据时间可知当时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对农产品的低价购买、换取外汇的形式引起了农民的抵抗,体现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衡,突破了新经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