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检测(十六)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时间:50分钟满分:90分)1.(2019·广西南宁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昭君故事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记载:竟宁(汉元帝年号)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那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昭君)为阏氏。”昭君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居功至伟,因而备受各族人民的爱戴。通过昭君北入匈奴单于王庭,西汉王朝传递了和平友好的信号,增进了对匈奴的了解。时至今日,在内蒙古阴山下居住的百姓们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传说:当时昭君出塞时,用随身携带的锦囊装满五谷的种子,待她到了匈奴之后,便在阴山下播撒这些种子,使匈奴百姓吃到了五谷之粮。从民族生活融入角度讲,昭君亦堪称古代民族融通的典范。如王昭君为了能够适应北方气候环境,她服胡衣、餐胡食、住毡房;为了便于和匈奴群众交流,她努力学习匈奴语言;尊重匈奴当地的风俗习惯。——摘编自刘伟《昭君故事母题的民族融通意涵》(1)根据材料,概括昭君出塞的历史背景。(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昭君的历史功绩。(8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匈奴那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并结合所学得出汉朝对匈奴军事战争取得胜利;根据材料“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结合所学得出匈奴呼韩邪单于为求生存而率部归附汉王朝,并入朝求亲;根据材料“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得出呼韩邪单于仰慕中原文明。第(2)问,根据材料“昭君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居功至伟,因而备受各族人民的爱戴”得出昭君出塞顺应了汉族和匈奴人民对和平的愿望;根据材料“当时昭君出塞时……五谷之粮”得出传播了中原的农耕文明,丰富了匈奴百姓的生产方式;根据材料“从民族生活融入角度讲……尊重匈奴当地的风俗习惯”得出为民族之间互融互通提供了具体的操作范式;根据材料“通过昭君北入匈奴……民族融通的典范”得出增进了民族间的彼此认同,客观上有利于改变华夷对立的固有观念;结合所学可知昭君出塞传播了中原先进文明,推动了匈奴政权封建化,加速了匈奴的封建化进程。答案:(1)历史背景:汉朝对匈奴军事战争取得胜利;匈奴呼韩邪单于为求生存而率部归附汉王朝,并入朝求亲;呼韩邪单于仰慕中原文明。(2)简述:昭君出塞顺应了汉族和匈奴人民对和平的愿望;传播了中原的农耕文明,丰富了匈奴百姓的生产方式;加速了匈奴的封建化进程;为民族之间互融互通提供了具体的操作范式;增进了民族间的彼此认同,客观上有利于改变华夷对立的固有观念。2.(2019·广东汕尾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刘秉忠(1216~1274年),邢州人,1248年辅佐忽必烈。燕京发展到元朝时已经成为我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刘秉忠认为定都燕京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刘秉忠对新城的地址做了非常精密的测量,不仅利用了新城的自然条件而且还巧妙地利用了该地区内部的太液池、积水潭和高粱河等天然水系。他对都城的布局主要分为以下三重:新城的核心是大内也就是帝王的宫殿所在,帝王的宫殿作为中心。然后从这个中心作为中轴线,第二层是皇城、万岁山、太液池、隆福宫等。宫城的最南面是朝衙,北面是商业区域。内城的设计主要参考了中国古代都城的设计格局,参考了九经九纬的规定,设计了九条南北大街和九条东西大街,各条大街笔直宽阔。刘秉忠对大都城门的设计可谓是匠心独运,大都的外城共有11座城门,这源于周易关于天地之数的理念,使其充满了神秘色彩。——摘编自殷伯冬《中轴线——京城的灵魂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秉忠设计营建元大都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秉忠设计和营建元大都的历史意义。(8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利用了新城的自然条件”得出因地制宜,重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据材料“帝王的宫殿作为中心”可知具有浓厚的专制集权的政治特点;据材料“他对都城的布局主要分为三重”和“设计了九条南北大街和九条东西大街,各条大街笔直宽阔”得出布局合理,功能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