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第六单元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具体表现总体上政治(1)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步加深。(2)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并逐步加深(中国社会由传统农耕文明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迈进)经济(1)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3)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工业文明的潮流和趋势。社会生活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之下,洋布、洋装、西餐、西式住宅开始出现;铁路、电报等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传入中国;近代报刊业兴起。中国社会呈现新气象,具有新旧并存和中外融合的特点。思想文化(1)林则徐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著《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2)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以此为指导思想掀起了洋务运动,但停留在学习西方“器物”的浅层次上。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3)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是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把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器物”的层面提升到制度的层面。第1讲1840-1894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鸦片战争3.结果:清政府屈辱求和,1842年8月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件(1843年)(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2100万银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住等特权(“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4.影响(1)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2.过程(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法国也加入侵华战争。(2)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3)不久,冲突再起,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4)1860年,清政府又被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3.条约主要内容《天津条约》(1)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2)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3)赔偿英法巨额白银(4)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5)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北京条约》(1)承认《天津条约》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4)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4.影响(1)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严重侵害。(2)清政府与列强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三太平天国运动3.纲领内容评价《天朝田亩制度》(1)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2)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这是一种朴素的共产主义思想,与基督教的平均主义和中国本土的乌托邦思想都是相一致的”)(1)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2)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资政新篇》(1)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1)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众选举产生(2)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3)文教上,主张开设新式学堂(2)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4.转折——天京变乱(1)原因(2)表现(3)结果:太平天国由盛转衰。5.失败(2)运动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3)影响: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减轻了中国近代化的阻碍因素。四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三元里抗英(1)背景: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卑躬屈膝,中国人民自发组织起来,英勇抗击侵略者。(2)概况: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痛击前来抢劫的英国侵略军;随后又两度包围被英军占据的广州四方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