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什么是事物的质、量、度从前,有个爱金不要命的皇帝。为了得到黄金,他强迫老百姓到深山里,日日夜夜为他开矿采金。然后,武士们用骆驼和大象,把黄金一批批地运给皇帝。黄金越来越多,皇帝便用它造起一座金城,又造起金宫,宫里的器具都是金子做的。皇帝喝酒用的是金杯、金壶,吃饭用的是金碗、金筷子,桌子上的灯、笔筒和烟壶,也都是金子做的。他还不满足,要穿金袍子、戴金帽子,要穿金鞋,他甚至把好牙敲掉,镶上满嘴的金牙。金子这么多,皇帝仍不满足。他贴出告示,聘请天下会点金术的人。有个神人真的会点金术,他的手指碰到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就立刻成为金子。这个神人把点金术教给了皇帝。皇帝学会点金术后,高兴极了,立刻跑到花园试验一番。奇迹果然出现了。他的手指头点到什么,什么就倾刻间变成金子。正在这时,皇后带着公主来花园散步。看见心爱的女儿来了,皇帝高兴地过来就拥抱她,不料,经他一抱,活泼可爱的公主变成了金人。女儿死了,皇后哭得死去活来。皇帝劝妻子不必难过,伸手替她擦眼泪,结果,皇后也变成金人了。妻子女儿都死了,皇帝很难过,可是,他并不后悔,因为,他觉得自己真正学会了点金术。吃饭的时间到了,他端起碗要喝汤,汤也结成金汤了。他又想吃糖饼,糖饼变成了硬梆梆的金饼。不能吃,不能喝,他只好空着肚子睡觉。他推了一下枕头,枕头变成了坚硬的金块,险些把他的后脑壳磕碎。刚盖好被子,柔软温暖的被子,变成了冰冷的金板,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这个贪婪的皇帝,不吃,不喝,也不睡,最后只好守着数不尽的金子死去了。这个有趣的“人为金死”的民间故事,既辛辣地讽刺了皇帝贪得无厌的丑恶灵魂,又生动地体现了一个哲理:凡事均有度,失度必失误。因此做任何事情,都要正确地把握度,决不能置之“度”外。那么,什么是度呢?这要先从什么是质、什么是量以及二者的关系说起。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是质和量的统一体。所谓质,就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珍珠之所以是珍珠,之所以是有别于鱼的眼睛,不能鱼目混珠;鹿之所以为鹿,之所以有别于马,不能指鹿为马,就是因为它们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正是由于各种事物都具有自身的特定的质,所以世界上的事物才呈现出五彩缤纷、千差万别的生动景象。质和事物本身是直接同一的、不可分割的。一方面,事物总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不具有一定质的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另一方面,质又总是一定事物的质,脱离一定事物的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如果某事物一旦失去了自己的质,它就不是原来的事物了。冰一旦融化就不再是冰了;河流干涸了也就不成其为河流了;食物如果发霉、腐烂了,它就不再是食物了;暖水瓶如果不能保温,那就不再是暖水瓶了,如此等等。正因为质和事物是直接同一的,所以,把握了事物的质,也就是认识了事物。换句话说,事物固有的质,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客观基础。比如:我们常说“真金不怕火炼”,就是抓住了真金杂质少,百炼不少这个特殊的本质来认识黄金这种贵重金属的。事物的质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是多方面质的统一体。例如:人的质,既有生理方面的,又有心理方面的,还有社会方面的。一个人的体质好不好,这是生理方面的质;一个人的脾气好还是坏,这是心理方面的质;一个人思想品质怎么样,这是社会方面的质。列宁曾以玻璃杯为例说明事物具有多方面的质。他说,玻璃杯既是一个玻璃圆筒,又是一个炊具,这是无可争辩的。可是,一个玻璃杯不仅具有这两种质,而且具有许许多多的质。玻璃杯是一个沉重的东西,它可以作为投掷的工具,还可以用来压纸。它可以用来装捉到的蝴蝶,还可以作为带有雕刻或图画的艺术品。玻璃杯的每一方面的质和另一方面的质是有区别的,然而又都是玻璃杯的质。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所以,在研究事物的质时,应该力求全面,注意其各个方面。但是,在某一项具体工作中,人们往往不需要对事物的质的各个方面给予同等注意,而只是按照需要,着重了解某些方面的质。如对于人,生理学家和医生注意的是人的生理的质;心理学家注意的是人的心理的质。社会科学家注意的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