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40分钟单元练(一)(满分: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2018·云南昆明摸底)据《左传》记载,春秋后期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阳虎独掌权柄后,标榜要替鲁国国君整肃跋扈的大夫,此举不仅未得到知礼之士的赞成,反而受到其批评。这是因为此举()A.挑战了宗法制度B.损害了大夫利益C.冲击了天子权威D.不符合周礼规定解析:阳虎的身份是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按周礼的规定,他应效忠于季孙氏,而他标榜为鲁国国君整肃大夫,实属僭越之举,违背了周礼,所以受到了批评,故选择D项。宗法制度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材料中的事件发生在鲁国国内,与周天子的权威无关,排除C项。答案:D2.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B.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C.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手段D.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解析:材料体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强化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地方权力膨胀的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按照血缘分配权力的现象在封建王朝一再出现,故B项正确;封建社会分封一定程度上弱化皇权,故C项错误;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故D项错误。故选B。答案:B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A.国家管理制度化B.从人治到法治C.礼仪与政治分离D.为民主政治奠基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体现的是国家管理制度化,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故A项正确。我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是人治,故B项错误。我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注重礼仪与政治的结合,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历代都是专制,故D项错误。故选A。答案:A4.(2018·吉林统考)历史学家王家范认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社会个体成员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材料所述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巨额的军事、行政开支B.贵族集团追求奢华生活C.官僚集团普遍贪污浪费D.“大一统”的集权统治解析:材料给出了四种消费方式,前者代表国家和封建统治者,后者代表人民和被统治者,前者消费超出后者是依靠封建国家政权的力量,即“大一统”的集权统治,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只是封建统治的一个方面,但材料并不能完全支持,故可排除。答案:D5.(2018·安徽蚌埠质检)据《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及赋税,其权尤重,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的。这体现了()A.汉代未真正实现统一B.郡县制未广泛推广C.亭的地方自治色彩D.啬夫由中央任命解析:从材料可知,郡县之下有“亭”和“乡”等地方机构,直接管理百姓,故“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的”,所以亭具有地方自治色彩,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故可排除。答案:C6.(2018·湖南长沙模拟)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没有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A.皇权不断加强B.长期处于分裂C.外戚势力衰落D.皇权相对削弱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是皇权至上,中国古代出现的外戚宦官专权等现象都是借助于专制皇权。汉、唐、明三代宦官专权严重是因为这一时期专制皇权势力强大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分裂,专制皇权相对削弱,故宦官专权的现象基本没有出现,D项符合题意。答案:D7.(2018·山东滨州统考)有学者认为,帝王将相可能不怕天不怕地,但怕史官,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这说明()A.重视以史为鉴成为历代的传统B.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C.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