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限时集训(四)(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甘青宁高三联考)明朝中后期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加之又具有票拟权,而且比六部更接近皇帝,所以尽管内阁从来没有被正式地告知统领六部,但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这一变化反映出()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B.内阁取代六部权力C.内阁权力不受制约D.君权受到内阁制约A[明废丞相后一部分相权流向六部,内阁凭借皇帝的信任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表明内阁权力本质上源于皇帝,内阁地位的上升实质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A项;可以说内阁权力超过六部,但不能说内阁已经取代六部,故排除B项;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其权力来自皇帝,虽有票拟权但决策权在皇帝,六部与内阁也经常争权,故排除C项;材料中内阁的权力来自皇帝的信任,看不出内阁对皇帝的制约,故排除D项。]2.(2019·合肥二模)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饯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这一规定有利于()A.杜绝贪腐现象B.提升监察效果C.扩大御史权力D.促进制度转型B[《钦定台规》是清代最为系统完整的一部监察法规,在中国古代监察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材料中的规定是为了严格监察纪律,提升监察效果,从而对监察官职务内外的行为都严格控制,故选B项;《钦定台规》是为了惩治腐败现象,但是材料中的规定是为了提升监察效果,对监察人员的严格纪律要求,故排除A项;材料只是体现对巡视御史的一些规定,没有扩大御史的权力,故排除C项;材料中的规定没有体现促进制度转型,故排除D项。]3.(2019·衡阳一模)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可知,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导致明清粮食亩产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生产技术发展长期停滞B.残酷的封建剥削严重伤农C.商品经济繁荣冲击农业生产D.生产方式制约生产力提高D[由材料可知,材料分为两层信息,第一层说明明清时期稻田的生产技术已有很大提高,第二层体现了汉代到清中叶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这是因为汉代到清中叶依然以小农生产方式为主,小农生产限制生产效益的提高,故选D项。]4.据《泾县志》等载,明初服尚简朴,“衣不过土布,非达官不用纻丝”,“士人之妻非受封,不得长衫束带”。到明朝中后期,则“男子衣文绣,女子服五彩,衣珠翠,饰金银。务华靡,喜夸诈”,“嫁娶辄用长衫束带”。这一变化说明了()A.进步思想致使妇女地位发生变化B.理学衰落导致奢靡风气盛行C.经济发展引发思想观念冲突D.市民阶层壮大瓦解传统伦理道德C[结合材料中明初到明朝中后期人们服饰的变化情况可知,明初服饰的穿着取决于身份和政治地位,明朝中后期则取决于自身的经济实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有关,C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的是男女服饰变化的原因,而不是妇女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A项错误,排除;理学在明朝并未衰落,B项错误,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服饰由俭到奢、由阶层化到社会化的变化,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5.清代北京门头沟煤矿矿工多系无籍流民,每年七月以后,窑主“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到次年五月,煤窑就暂时停工,“以避盛暑煤毒”,矿工“即行散工”。这表明当时()A.工场手工业规模大、范围广B.矿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C.煤窑停工使流民大量出现D.窑主与矿工是隶属关系B[矿工原本是流民,以劳动为生,可以自由地被雇佣和自行解散,说明这些矿工是有一定人身自由的劳动者,故选B项。]6.(2019·“皖南八校”联考)明朝货币白银化“把国家财政活动推到快速运转的经济旋流中,从而造成了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凝重稳定的社会结构偏离传统运行模式”。材料表明货币白银化()A.是海外贸易发展的结果B.加速了社会转型的进程C.推动了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