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火灾学总结太原理工大学第一章矿井火灾学基础1.燃烧三要素。可燃物、热源和氧气。2.矿井火灾危害:(1)缺氧、窒息作用;(2)毒性、刺激性和腐蚀性;(3)高温气体的热损伤作业。第二章煤的自燃及其特性1.煤自燃机理:(1)黄铁矿作用假说:煤中的黄铁矿促进含碳成分氧化的途径:一方面是通过将煤分解成更小的碎片,从而把更大的煤体表面积暴露到空气中;另一方面是通过自身氧化释放出的热量来提高煤温,从而使之氧化自燃。(2)细菌作用假说:认为在细菌的作用下,煤体发酵,放出一定热量,这些热量对煤的自燃起了决定性的作用。(3)酚基作用假说:煤的自热是由于煤体内不饱和的酚基化合物吸附空气中的氧,同时放出一定热量所致。(4)自由基作用假说;(5)煤氧复合作用假说。2.煤自燃的条件:必要条件:(1)具有自燃倾向性呈破碎状态堆积的煤;(2)适量的通风供氧;(3)良好的蓄热环境;充分条件。以上3个条件共存时间大于煤自然发火期。3.煤自燃的影响因素:(1)内在因素:1)变质程度;2)矿物质;3)水份;4)灰份;5)煤岩成份;6)破碎性;(2)外在因素:1)浮煤堆积量;2)初始煤温;3)漏风强度;4)氧气浓度;5)粒度(3)开采因素:1)煤层地质条件;2)开拓方式;3)开采方式;4)通风方式;5)采空区管理4.自燃倾向性。即煤自燃难易程度,是煤低温氧化性的体现。5.《规程》228条规定。煤的自燃倾向性分为容易自燃、自燃、不易自燃三类。新建矿井的所有煤层的自燃倾向性由地质勘探部门提供煤样和资料,送国家授权单位作出鉴定,鉴定结果报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备第1页共8页案。生产矿井延深新水平时,必须对所有煤层的自燃倾向性进行鉴定。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煤层的矿井,必须采取综合预防煤层自然发火的措施。6.煤的自燃发火期:定义:从发火地点的煤层被揭露与空气接触之日起,至出现《矿井防灭火规范》中定义的有关现象之一,或温度上升至自燃点为止,所经历的时间。以天或月为单位。第三章矿井火灾的预测预报1.预测预报常见方法:(1)人的直接感觉:1)嗅觉:煤油味、汽油味、烧焦味、芳香气味;2)视觉:烟雾、水蒸气、挂汗;3)触觉:温度升高;4)感觉:头疼、疲乏、闷热等不适之感。(2)测温法:1)热电偶(阻)传感器:最直接、最可靠,但为点接触,受传感器布置位置、范围、精度、使用寿命、维护等的限制。2)红外测温仪(热成像仪):表面测量,煤体热传导性能差,有效测温距离小(<10m)。(3)标志气体分析法:1)由于煤自燃过程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气体产物种类和浓度,标志气体分析法就是根据煤矿井下某些气体成分的存在及其浓度变化特征来识别煤自燃的发生及其发展程度的,相应的分析技术和监测系统都已配套,该方法是目前煤自燃预测预报应用最广泛的方法。2.发火监测地点:(1)采空区;(2)停采线和开切眼;(3)巷道高冒区;(4)保护煤柱;(5)构造带;(6)通风设施附近。3.采空区自燃三带:Ⅰ——散热带,o2>18%;Ⅱ——自燃带,7≤o2≤18%;Ⅲ——窒息带,o2<7%4.早期预测预报手段:煤自燃早期预报技术就是指在煤层开采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装置和指标,及时发现煤自燃过程中煤体温度、气体的变化,从而预测和推断煤自燃发展趋势的技术。5.标志气体分析法:(1)煤自燃标志气体预报过程:1)现场煤样采集;2)实验室程序升第2页共8页温;3)产物色谱分析;4)标志气体优选;5)气体煤温关系建立;6)井下气样分析预报。(2)煤自燃气体产物:1)煤自燃氧化气体:co、co2、c2h4、c2h2,等;2)煤自燃吸附气体:co2、ch4、c2h6,等。(3)标志气体优选原则:灵敏性、规律性、可测性。第四章防治煤炭自燃技术1.防治煤炭自燃技术:(1)开采技术措施;(2)示踪气体漏风检测技术;(3)均压防灭火;(4)灌浆防灭火;(5)惰气防灭火;(6)co2防灭火技术;(7)阻化剂防灭火技术;(8)凝胶防灭火技术;(9)三相泡沫防灭火技术。2.灌浆防灭火技术的优缺点:(1)隔氧:(2)降温:(3)减少粉尘,分层开采利用再生顶板。(4)缺点。高位火、拉沟、漏风通道、溃浆、恶化工作环境及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