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中国思想史学习心得中国思想文化是由中国传统文化是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儒、道、墨、法等学派文化交织构成的,他们百川归海,相互触摄,绵延至今。经过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及以后兴衰迭变的历史选择,最终经历了几千年的大浪淘沙,形成了儒道互补的思想文化主流,再同佛教思想交融涵化而构成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中华思想文化。中国思想史就是这样一门为我们介绍、阐释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开始思考在这样一个重伦理、政治思想,重辩证思维和“天人合一”思维模式文化背景下成长,我能得到什么?我又该做些什么?中国思想文化是国人灵魂的载体,其最本质的要义是对于古人高尚精神的再现,它是一种人格美,更是一种生存智慧。而这种人格美和生存智慧便包含在传统的经学、史学和文学中,正是这种精神传承,使中华民族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切的感受到了来自不同时期,来自不同学术流派的先贤的光芒,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佛家、禅宗、理学、心学甚至全真教……他们是一个个充满智慧又温柔敦厚的长者,引领着我去学习,去探索,让我能够沐浴着他们的光辉成长。这些先贤的思想并不是佶屈聱牙的晦涩理论,也不是空洞无物的说教,他们的核心都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学术思想,是切合实际教会我们如何安身立命的学问,是告诉我们应当如何对待自己,应当如何对待自然,应当如何对待社会问的的生存经验和生活哲学。比如孔子,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位端坐在神坛上不苟言笑的思想家,不是一位仅仅存在中小学课本中那个遥远而冰冷的哲人,甚至不是那个受人顶礼膜拜尊为“先师”的圣人,他应该是一位有“温度”的智慧长者,是一位具有普世意义的老师、真正伟大的思想决不会只适用于一时一地或者一人。它们总是具有普遍的意义,也应该具有普遍的意义。人们总带着讥讽的口吻说,生命之树常青,而理论往往是灰色的。孰不知,理论如果不是灰色的,就没有了普适性;而没有普适性的理论,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这世界充满了生命活力,充满了姹紫嫣红,千姿百态,充满着万类霜天竞自由。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孔子在他字字珠玑,点石成金的语录中教会了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朴素,却参透了宇宙人生中的大智慧。比如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犹不及”,“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如果做一件事情做的不到位,你肯定会与成功失之交臂,但如果做的太过分,反而会有“画蛇添足”的反作用。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恰当的“度”,也就是一个适当的距离。小时候看过一个寓言故事,说的是一群豪猪,身上长满尖利的刺,为了熬过严冬,大家需要挤在一起靠着互相供给的温暖过冬,但是它们总是不知道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距离才好。离得稍微远了一些,互相接受不到热气,热气也很容易散尽;可是一旦大家凑的很近,尖利的刺就彼此扎着身体了,大家只好再疏远点,再疏远点,大家又觉得寒冷……如此几番下去,大家多次尝试多次磨合,豪猪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最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还能够互相取暖。这个寓言在当今这个社会中很实用,在大都市,人与人的距离都拉开了,人与人的沟通障碍和隔阂随着距离的拉开越来越严重,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真的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而是要聪明的选择一个适当的距离,既能愉悦自己又能舒服别人。对于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老子也有其中肯的看法。老子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这是指,人际关系中大丈夫要处在敦厚、忠厚、淳厚中,而不要处在薄处,不讲信用,不诚心,不厚道。同时人际关系中要处在朴实、笃实、老实中,而不要处在虚华、浮华、繁华中。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又一智慧,这里“实”和“华”相对,“实”就是果,结的果;“华”字就是“花”,开的花。老子说的是,在人际关系中要处在朴实、笃实、老实中,而不要“居其华”,也就是不要居处在虚华、浮华、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