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左翼文学视野下的夏衍创作研究一、题目简介(一)选题缘由我初次接触夏衍是在高中的时候,必修一课本中有一篇《包身工》这是我国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文中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示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句话表现了夏衍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的强烈的愿望,但我却读出了他对中国民众的期待和对中国未来的希冀。后来在大学的时候对夏衍了解越来越深入,看了他的作品《上海屋檐下》和《法西斯细菌》让我对已经印象模糊的夏衍又逐渐清晰起来。(二)选题依据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是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当时中国的国情以及社会革命的具体形式,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武装斗争所以左翼文学作家强调,随着无产阶级政治力量的迅速崛起及中国社会革命性质的突变,工农大众的社会主体地位就必须被凸现出来,那么,文学艺术的服务对象就很自然的是而且必须是工农大众,反之则成了反动文学。左翼文学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全新的思想信仰,吸引了包括鲁迅、茅盾、丁玲等在内的一大批进步作家,并培养成熟了沙汀、萧红、周立波等文学新人,共同创造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文学运动。左翼文学作家高举“为工农”的文学主张抛弃不符合实际的个性解放思想,积极加入到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中去。左翼文学是在五四新文学自我否定基础上的一个新的发展和飞跃。左翼的许多作家就是五四文学中力挽狂澜的那一部分,作家的思想观念来了个突然转变――由“民主与科学”到“为工农”。但是左联时期的文学实践都只是正面强调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精神的宣传,很少有作品涉及作家是如何转变为无产阶级的中国特定时代下的标榜“为工农”的左翼文学运动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呢,这就是一个很大的疑点。撇开这点不说,谈到左翼文学对五四人文精神的否定和发展,左翼作家也的确创造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左翼文学作家用马克思主义和集体主义理念获得了社会上的大多数人的认同,营造了一种无产阶级意识时代风气;此外,“为工农”的文学主张也促使着左翼文学向着更为接近无产阶级文学的方向发展。五四文学标榜“民主”“人性”,而左翼作家则重点突出“阶级性”。在左翼文学发展过程中,文学作家从关注社会大多数人,从“为工农”的文学宗旨方面入手,创造出了一系列的作品本身也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处于革命战争时期,左联组织一开始就要求其成员必须要旗帜鲜明地去反映社会阶级斗争,而且所反映的阶级斗争必须是弘扬和宣传无产阶级工农大众的。比如表现城市生活题材的作品,必须要描写反动势力的消亡以及工人运动的兴起等;而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作品,必须要描写农村经济的动摇等,有的就直接描写地主阶级的灭亡。左翼文学作品渐渐褪去了个人主义的喜怒哀乐,也淡化了自由主义的小资情调,逐渐加重了作品的政治色彩、阶级意味。拿胡也频的《到莫斯科去》来说,男女主人公施询白、素裳,都是知识分子,但作家并没有简单地将其描写为知识分子形象,而是将这样的知识分子写为无产阶级队伍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左翼文学作品的阶级性还体现在其作品塑造的知识分子通过自身的认识、改变以及受到马克思主义教育之后获得了无产阶级集体理念和革命意识的章节模式。如茅盾的《春蚕》、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等作品,所描写的都是中国南方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农民丰收却导致破产的怪异现象。其实不难想象,作家的目的在于通过这类现象的描述,引起人们的关心注意,起到宣传舆论作用,也揭示了中国农民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双层压榨下的反抗和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这相对于以往的文学作品来说,在文学观念认识上是很大的进步。二、研究基础(一)电影创作在夏衍的电影活动中,理论与创作是并重的。作为一位优秀的电影剧作家,夏衍一生共创作了各类电影剧本20多部。从创作时间讲,这些剧本主要集中出现在30年代和建国后的50、60年代。住30年代,夏衍创作了电影剧本10余部:《狂流》、《脂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