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剪纸皮影艺术对当代数字二维动画的借鉴作用从20个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动画始终有美、日动画风格的影子。中国的动画技术条件不比别的国家差,历史源远流长,有着用之不尽的故事题材和表现风格。本文浅谈中国剪纸、皮影艺术这两个古老的、散发着特有艺术魅力的民族艺术与当代数字二维动画的结合,研究中国动画民族化的途径,弘扬中国民族艺术精神。分析我国剪纸、皮影艺术与动画产业的现状,为我国数字二维动画艺术提出现实的觀点,通过本文的论述为中国动画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一、我国民间剪纸、皮影艺术(一)剪纸、皮影艺术的起源中国民间剪纸有悠久的历史,在远古时代,我国先民就开始在自然界中发现美,从考古挖掘出来的新石器时代的牙、骨、陶器之类的物品上,已可看出类似剪纸效果的雕镂活动。在我国黄河流域有鱼、蛙、蛇、鸟等纹样剪纸,从中能够看到远古图腾的史影,如“八卦鱼”“抓髻娃娃”“蛇盘兔”“蛙”等,这些都与远古人的打鱼、狩猎、巫术文化和生殖延续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丰富的多民族原始图腾文化和古老的民风民俗,在一代传一代的群众性的剪纸艺术中遗存下来,是我们民族几千年传统历史文化的结晶。关于中国皮影戏起源的确切年代,目前在史学界有不同的观点,没有定论,如果追溯源流,可以追溯到汉代,但是从汉代到宋代,这一千多年并没有文献记载,我国记载皮影戏最早是在北宋。皮影戏是从剪纸派生出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到了宋代,剪纸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扩大,有很多技艺高超和以此为业的剪纸艺人。中国皮影在白色的幕幔上通过三五位艺人进行操作,早在宋代,皮影戏“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形式已经完善。但是现代的操作方法是在清代道光年间形成的(图2)。”①中国的皮影戏在明、清两代最为繁盛,不仅唱腔优美,有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而且表演技巧高超。(二)剪纸、皮影艺术的特色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受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社会形态等方面的影响,剪纸艺术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和表现形式。“正如郭沫若在《剪纸选胜》中写道:‘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混厚,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先民们是用全方位的观察方式,觀察身边事物之后作结论,剪出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和不同视觉方向特征的作品来。皮影是由皮影戏人物结合道具,旁唱构成的,是我国由剪纸发展来的剪影镂空等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派生出来的独特艺术品种。皮影戏中影偶的形体,从头到脚,通常有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共十一个部件。操控影人的人被称为“签手”,其掌握操作杆有多种技巧,分为握、转、滚、夹。通过操控影偶的各个部位,来完成动作。签手运用行内的程式,比如,影偶跑步、转身、作揖、惊讶等的动作时,要根据角色及其性格的特点来操纵影偶,把人物演得栩栩如生。可以引这样的话来说明皮影的艺术特色:“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奏的悲欢离合调,演的历史奸与恶。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一张牛皮演绎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③皮影艺术作为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之瑰宝,在造型、色彩、雕镂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艺术特色概括起来:(1)概括而凝练。皮影造型通常运用相对质朴的手法概括出角色的特征,而不追求细节。(2)夸张而有趣味。皮影造型往往会抓住角色的某个特点进行适当的夸张使其看起来更鲜明。(3)色彩艳丽、雕刻精细,皮影用色往往选用纯度较高的、对比强烈的色彩,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4)综合性强,其融合音乐美术、雕刻、戏曲、光影、动作、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三)我国剪纸、皮影艺术在当代的发展在当代,影视技术和流行文化充斥着群众的生活,皮影、剪纸艺术在其冲击下,已经陷入濒危的处境,逐渐被人们所淡忘。2022年,皮影戏入选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意味着这一民间艺术面临着危机。剪纸、皮影艺术上至皇宫贵族、下到民间百姓,在人们的生活中曾经极其盛行,在现代看来,确也是国宝级文化。20世纪以来,剪纸、皮影文化复兴的措施渐渐可见。皮影的形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