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一体”斑岩-矽卡岩型成矿模式——以西藏甲玛超大型矿床为例摘要:甲玛铜多金属矿为超大型矿床,共探获铜资源储量超过850万吨,钼资源量达91万吨,铅锌资源量超过150万吨,伴生金储量为220t,伴生银储量超过1万吨。历经20余年的勘查,建立了“四位一体”斑岩-矽卡岩型成矿模式,获得了勘查方法启示。利用斑岩-矽卡岩型成矿系统理论指导甲玛铜矿勘查,取得了快速找矿突破成果。1.矿床地质特征1.1大地构造位置与地质概况甲玛矿床位于冈底斯成矿带东段,拉萨地块南缘,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侧(图1),区内出露的地层简单,从古到新依次为:①上侏罗统多底沟组(J3d)②下白垩统林布宗组(K1l)③第四系(图2)。甲玛矿区地表岩浆岩出露面积较小,以中酸性岩浆活动为主,多呈隐伏岩枝侵位。岩石类型主要为中新世中酸性侵入岩,局部有少量的基性岩脉。其中,中酸性侵入岩主要包括(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花岗斑岩。1图1工作区大地构造位置图(唐菊兴、王登红等,2010)2图2甲玛矿区地理位置(a)及地质简图(b)(林彬,唐菊兴等,2019)(说明:1第四系沉积物;2下白垩统林布宗组砂岩、板岩、角岩;2上侏罗统多底沟组灰岩、大理岩;4矽卡岩化大理岩;5矽卡岩;6矽卡岩型矿体;7花岗斑岩脉;8花岗闪长斑岩脉;9石英闪长玢岩脉;10细晶岩脉;11滑覆构造断裂;12矿段范围;13钻孔及编号)1.2“四位一体”矿体特征甲玛矿区由主矿段、南坑矿段和则古朗北矿段组成。(1)主矿段:位于甲玛矿区中部,主要包括产于层间滑脱带Ⅰ号矽卡岩矿体和深部隐伏的斑岩型矿体及其顶部的角岩型矿体,和少3量产于石英闪长玢岩脉中的金矿体。矽卡岩矿体,Ⅰ号主矿体,走向近北西-南东向,延长约3000m,倾向北东,长约2000m。矿体北东延伸方向尚未控制边界。矿体整体呈似层状、厚板状产于多底沟组和林布宗组之间的滑脱带,浅部矿化以铅锌为主,深部主要为铜钼矿化(图3a)。矿石类型主要为矽卡岩型铜钼矿石,少量矽卡岩型铅锌矿石,局部富含少量金矿石和银矿石(图3b)。隐伏斑岩型矿体,主要产于主矿段中心(钻孔416~3216),呈宽大岩枝侵位,矿体产状陡立,整体呈柱状,水平延伸约1600m,垂向延伸约800m,深部并未完全控制矿体边界。矿石类型以细脉浸染状斑岩铜钼矿石为主(图3c)。角岩型矿体,则产于斑岩型矿体顶部围岩中,主要受岩浆热液烘烤、蚀变影响,矿体呈“筒状”产出,产状陡立,水平方向延伸约1500~2000m,垂向上延伸可达900m。矿石类型主要以浸染状、脉状的角岩铜钼矿石(图3d)。金矿体,主矿段西北部,牛马塘地区(钻孔4504)发育少量产于石英闪长玢岩脉中的金矿体,长约100m,宽约10~13m,主要呈石英-硫化物脉产出。“四位一体”矿体特征如图4。4图3甲玛矿区主矿段24号剖面(林彬,唐菊兴等,2019)(a)及典型矿化照片(b~d)b.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c.含石英-辉钼矿脉的斑岩;d.发育石英-辉钼矿脉的黑云母角岩(2019成果)图4甲玛矿区“四位一体”矿体结构模型三维示意图(林彬,唐菊兴等,2019)5(2)南坑矿段:位于甲玛矿区南部,主要指Ⅱ号矽卡岩矿体(邹兵等,2019)。该矿体产于铜山滑覆构造体中,呈厚大板状,矿体走向近北西向-南东向,延伸约1000m,倾向北东,延伸大于700m,倾向较陡,多大于50°。矿化主要为富铜、铅锌矿化。矿石类型为团块状、块状矽卡岩富铜铅锌矿石。此外,在南坑矿段钻孔8806附近,可见产于矽卡岩破碎带中的脉状金矿体,发育强硅化蚀变,富含磁黄铁矿等硫化物。(3)则古朗北矿段:位于甲玛矿区东北方,目前钻孔施工较少,矿体控制程度较低,主要在钻孔836中揭示厚大的斑岩型钼铜矿体,厚度约750m,铜平均品位0.2%,钼平均品位0.03%。同时,在该斑岩体附近也探获角岩型铜钼矿体和矽卡岩型矿体。但均为单孔揭露,矿体产状尚不明确。2.勘查与研究进展甲玛矿床的勘查评价研究工作可细分为3个阶段:2.1第一阶段2006年以前。甲玛矿区仅发现地表出露的矽卡岩型铅锌矿体,产于林布宗组砂、板岩和多底沟组的灰岩、大理岩之间。有关专家研究认为甲马铜多金属矿床属典型的海底喷流沉积矿床。勘查评价工作主要集中于地表出露的铅锌矿体,勘查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