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的折射(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光的折射》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下面学习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依据。本节通过对光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2、教学目标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教育部《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3、重点和难点(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及折射中光路可逆。(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自然现象。关键:学生要学会对入射角和折射角的确定二、教具及设备依据丰富的教学用具,提高了训练的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更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所以:我选择教具如下:光的折射演示仪;玻璃杯;适量的水;激光笔;铅笔;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三、教法、学法1、说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入射光线等。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提出问题、实验探究、交流评价、总结归纳,然后得出规律。2、学法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本节将采用质疑、探究(实验)﹑观察、讨论、总结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四、教学程序设计【课堂教学】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的教学环节设计如下:1、复习提问:在上课前,我会先提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光在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光的反射定律是什么?(让大家先回忆一下前两节课所学的内容,从而使学生更容易地进入本节课堂)2、新课导入:首先,我播放一段鱼翁叉鱼的录象让学生观看,然后我提问:为什么鱼翁瞄准了鱼去叉却没有叉中呢?接着,我将一支铅笔斜插入一杯水中,让学生侧面观察现象。并问:这又是为什么呢?(学习本节课我们就能够很好地解释这些问题了。通过这些实验,采用激励质疑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引入新课。)3、新课教学:(1)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首先,我先做一个实验:用激光笔照射水面,学生可看到进入水中的光线在界面处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然后让学生自己描述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同时我会在黑板上画出光线的传播路径,并指出:入射光线和入射角以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2)研究光的折射规律待学生回答完上个问题,我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A、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B、随着入射角的变化,折射角如何变化?C、当入射光线垂直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演示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思考讨论接着让学生根据刚才的提问和实验现象总结一下光的折射规律,然后提人回答。折射规律: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入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