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赏析范例一、山水田园诗1.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①。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赏析:王维的诗,不只是“诗中有画”,而且往在“诗中有道”。特别是他晚年沉湎于佛家的空寂心境之中,诗中的“道”,即禅理、禅趣尤浓。这首诗描写深山古寺的环境:古木、云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阗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诗人正是要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第三联中写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尚。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变得细小了,低沉了,暗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绝妙。这十个字,把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咽”字绘泉声,非但没有冲淡整个环境的平静,反而增添了深山丛林的幽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等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冷”字绘日色,以感觉写视觉,融孤寂之情入阴冷之景,妙化无垠,诚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所以说,第三联两句中的“咽”“冷”二字,精炼传神,堪称“诗眼”。赵殿成评论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也。”(《诗境浅说》)“日色冷青松”一句,还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从而相互交通,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在唐代诗人中,王维是比较早地并且成功地将通感运用于诗歌创作的。(“咽”“冷”,一是绘写出山中寂寥的景色,此所谓意境;二是此二字可以说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使诗文更为生动;三是此二字衬写出作者本身禅寂的心境。)二、边塞军旅诗2.望蓟门(唐)祖咏燕台一去客①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②。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③。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④,论功还欲请长缨⑤。注①燕台:即幽州台。客:诗人自己。②笳: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喧喧:声震四方。汉将营:指唐军营。这两句说,我登上幽州台北望,触目惊心,军营之中笳鼓喧天,形式紧张。③三边:泛指边地。危旌:高扬的旗帜。④投笔吏:汉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硕间。”后终以功封定远侯。⑤论功:指论功行封。请长缨汉终军曾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心羁南越王而致之阕下”。这两句是说诗人要效法班超、终军,立功边疆。赏析:这是一首边塞诗。首句“一去”而使诗人“心惊”,起势格调不凡。对句是近观和耳闻,突出笳鼓喧天的边塞紧张局势,有先声夺人之美。“惊”总领全诗。颔联高度概括,诗人从广阔空间着笔,描绘出万里积雪,一望无际、寒气侵人的景象。战旗高悬,迎风飘扬,这本是望中所见,但一和“三边曙色”联系起来,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丰富了构景角度,使景物透出虚实相生的美。颈联正面写战争的激烈,蓟门地势的险要,也在辽阔的背景下展开,烽火与胡月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交织在一起,不仅毫无一般边塞诗的悲凉味,反而有一种雄壮威严的气势。为尾联抒发从戎壮志作了有力的铺垫。三、咏史怀古诗3.金陵①怀古(唐)司空曙②辇路江枫暗,宫廷野草春。伤心庾开府③,老作北朝臣。注①金陵:今江苏南京,从三国起,先后为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朝都城,是历代诗人咏史的重要题材。②司空曙:中唐诗人,经历过“安史之乱”,避难南方,乱平后很长时间未能回到长安,此诗即在这一时期写成。③庾开府:即庾信,梁朝著名诗人,早年在金陵做官,深受梁武帝赏识。在其出使北朝西魏期间,梁为西魏所灭,遂被迫强留长安。北周代魏后,又被迫仕于周,一直留在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