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专题式口语交际活动课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一)时代进步的呼唤现代社会信息万变,人们的社交活动日易频繁,生活节奏大大加快。为了迅速完成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任务,人们交往的方式也随之改变:快捷的电话代替了缓慢的信函,充满人情味的交谈代替了死气沉沉的公文……试想,一个不会听、不会说、不会口语交际的人,如何在生活中与人交往,与人合作!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每个人适应现代社会的最基本的能力需求。(二)新课标的突出关注新课标中最突出之点就是将过去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明确地提出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一提法的改变及目标的确定,具有强烈的前瞻意识,既向教师和学生发出新的挑战,又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体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回归,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新亮点。(三)学生发展的需求目前小学生听、说、读、写诸能力中,最差的就要数“说”的能力,学生不会用口语与他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的现象普遍存在。分析其原因:1、教学误区。(1)认识片面,以朗读代替口语训练;(2)训练不足,训练的内容狭窄;(3)要求偏低,以能把话讲通、回答正确为目的,训练不到位。2、环境影响。由于既定生活环境的限制,即便是一些城市孩子,鸟笼式的生活空间使得孩子们缺乏活动的范围因而人际交往较少,锻炼说话的机会也更少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交往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使其成为真正的社会人、生活中人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文献综述(一)现代心理学。现代心理学把语言交际的心理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萌发阶段、孕育阶段、表达阶段。语言交际的萌发,首先出于需要,当人对客观的人、事、物有所感时,就能激发头脑中的有关表象,激发蕴藏在内心深处是某种情感,这样就萌发了语言交际的需要,此时所感、所思尚处于朦胧状态,有待于过过渡到孕育阶段。所谓孕育阶段,即对头脑中的有关表象和情感作进一步的扩充、延展,并进行再回味、再认识的提炼活动,使所思所感由模糊变为明朗,逐渐形成一个语言表达的序列,于是“内在”语言外化为“口语”,形成一种交际欲望,这就是口语交际的一般心理活动过程。(二)语言心理学。语言心理学认为,无论听话还是说话都是言语活动,都在运用语言,听话是由外部言语转换为内部言语,而说话则是由内部言语转换为外部言语,他们都是在人们的彼此交际中产生并提高的。(三)国外教育家的精辟见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学生必须毫无例外的用自己的话口述一切领会的东西。”著名语学家斯特恩则指出:“优秀的语言学习者愿意实践,他能抓住每一个机会实践……愿意在各种交际场合将自己‘浸泡’于语言运用之中。”(四)国内教育专家的研究实践。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为提高学生的交往素质开展了“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的作文实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上这些坚定了本课题研究的信心,为本课题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三、课题概念的界定及特点现代汉语词典对“专题”一词作如下解释:“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题目。”专题式口语交际活动课就是利用课外活动课开设的,以生活为蓝本,以专题形式呈现,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由教师精心编排、创设,在课内完成的一种努力把社会搬入课堂的交际课型。它与一般的口语交际课的最大区别在于每一节课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中心话题,旨在专题突破。从上述概念的阐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专题式口语交际活动课的三大特点:一是时间的独立性。指有固定的时间保证,与识字、阅读、写作教学并列。二是素材的生活化。指从学生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选取典型例子作为交际的主要内容三是形式呈现的专题化。指每一节课都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中心话题,有一个必须要突破的交际目标。四、课题研究的目标本课题以小学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小学中年级专题式口语交际课的类型、基本过程及提高口语交际课效率的策略,激发交往兴趣,提高口语水平,从而培养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