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研究》第二阶段计划识字向来是启蒙教育阶段的教学重点,新课标提出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这是对识字教学的重新定位,也是对识字教学的一次变革。新教材在内容上更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且教材更具开放性,留给教师和学生一片可以发挥、拓展、补充的余地。在新教材的实施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引势利导,延伸与拓展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一、多种渠道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的自主识字能力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方法要求灵活多变,花样翻新,别出心裁,独具匠心,投其所好,送其所要,此阶段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随意性占据主要地位,无意识记忆占据优势。他们对于形象鲜明、生动有趣的事物容易记住。在第一册的识字中,教材中告诉了学生多种识字的渠道:看人体识汉字、我在大街上识汉字、边看电视边识字、在家里识字、读对联识字等。学习完这些课文后,我先让学生按课文中提示的渠道去发现所认识到的新汉字,接着让学生补充课文:我在哪里,还认识了哪些字,我是怎样认识的。除了课文中提到的途径外,还告诉学生更多的识字途径如:读儿歌、做游戏、唱歌曲、看动画片、打电脑。还有孩子的姓名、家长的职业、逛商店、路边的招牌广告等,皆可随机应变融入识字中。校园里、家庭中、社会上都是识字的好地方。让孩子们主动地、无意识、有趣地和新字交朋友。最后,学生把认识的字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帮助积累在自己的生字盒中,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展示的平台,让他们集体交流、合作探究,让他们说说自己所认识到的汉字和认识的途径。二、引导学生把握规律开放识字一个汉字,往往是声音、图像、意义、符号四个“基因”的有机结合。这四个“基因”之间,也往往有着一定的联系。如会意字,其“语义”与“符号”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象形字、指事字,其“图像”、“符号”和“意义”有密切联系。形声字的“图像”、“符号”、“意义“和”声音”之间都有联系。在识字教学中,我们若能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规律,把握这些规律,就能实现“多识字、快识字”的目标。1、“图——字”对照,学习象形、指事字利用象形、指事字与“图像”有联系的特点,我们在教学时常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汉字符号与一幅幅具体、形象的图画联系起来,变机械识记为意义识记,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识记字形,理解字义。2、分析“部件”,学习会意字。在教学会意字时,我们常利用会意字的“语义”与“符号”之间的巧妙联系,指导学生分析“部件”,编故事或做动作,以理解字义,记忆字形。如教学“看”时,可以告诉学生,“眝”就是一只手,然后让一个学生将手放在眼睛上,做“看”的动作,这样,学生很快就记住了“看”的字形。3、形声归类,学习形声字。据统计,在汉字中,形声字约占74%。利用形声字“图像”、“符号”、“意义”和“声音”之间的联系,采用形声归类的方法,能帮助学生识记大部分汉字。形旁归类。有同一种形旁的字往往在语义上有一定的联系,如衣字旁的字都与布、服装有关。声旁归类。带有同一种声旁的字往往读音相似,字形相近,容易混淆。因而,需经常进行归类复习。如学习“晴”字之后,可以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带有“青”的字+清、睛、请、蜻,,帮助他们编顺口溜归类:小草青青,河水清清,今日天晴,说话用请,目是眼睛,昆虫蜻蜓。实践证明,针对汉字特点,把握造字规律,不仅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识字负担,而且能使学生对生字的记忆深刻,降低回生率。三、在阅读中识字、以识字提高阅读儿童识字阅读分为三个阶段:识字读书,同步进行,偏重识字;识字读书,交替进行,双管齐下;读书识字,齐头并进,偏重读书。低年级学生正处在第一、二阶段的教学。在教学时,应把握这个尺度。在新教材中,阅读内容多为诗歌和童话故事。这样的选材吸引了学生的兴趣阅读,学生可在阅读中依据语言环境中识字,并从阅读中了解字义并由此来教学生学词语、学句子。识字的目的是为了读书,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又巩固和扩大了识字量。而且低年级的学生需要在阅读事物中不断地巩固、重复所认识的字、理解字义和认识新字。教师可向他们推荐相应的有趣的拼音读物:《幼儿古诗》、《儿童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