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试题(第1套)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1、在近代中国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战争中是第一位为国捐躯的少数民族将领。2、鸦片战争后,————————————的矛盾乃是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3、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清政府除加重捐税,广开捐输外,还实行制度进行搜刮。4、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大获利者。5、在《校邠庐抗议》中明确提出了“以纲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思想。6、洋务派在北洋设立的第一个兵工厂是由崇厚建立的。7、19世纪70至90年代,以形式举办的民用企业,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8、1885年3月的镇南关大捷,导致了法国内阁的倒台。9、是19世纪末年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10、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11、风潮在1911年演变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12、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包括三部分内容。13、是辛亥革命的最后一战。14、中国话剧是由留日学生曾孝谷、李淑同、欧阳予倩、陆镜若等人于年开创的。15、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选多选少均不得分)1、下面哪些属于“清未新政”的内容?()A、改革官制B、整顿财政C、改革学制、奖励工商D、改革兵制2、下列事件哪些发生在同一年?()①清末新政②同盟会的成立③“成都血案”④《朴次茅斯条约》的签定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3、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中法签定的《天津条约》的内容有:()A、公使常驻北京B、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C、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D、废除公行制度4、19世纪后半期,中国教育发生了那些历史性变化?()A、新式学堂成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B、废除科举C、科学与经学并重D、开辟多种途径培养科学技术人才5、近代中国各派军阀的共同点有()。A、始终打着维护共和的旗号B、利用中央政权排斥异已C、以分散的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D、以帝国主义为靠山6、20世纪初中国出现“负芨留洋热潮”,下列关于其社会影响表述正确的内容是()。A、突破了中国传统教育模式B、促成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C、带动了《国闻报》、《时务报》等报刊的出现D、西方政治思想开始传入7、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产生的主要影响包括()。A、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B、东南数省手工棉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C、“银贵钱贱”的现象更为严重D、中国出现第一批新式船坞和工厂8、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家蔡元培提倡“兼容并包“的宗旨是()。A、推动体育、智育、美育、德育的均衡发展B、提倡学科之间的综合C、鼓励各种学术观点在大学里自由发展D、打破了地域界限聘任人才9、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的结果是()。A、消除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B、引起了立宪派的分化C、清政府仍处于困境之中D、增加了人民的捐税10、太平天国之所以是中国农民战争发展的最高峰,最主要的原因是()。A、其规模和延续时间均属空前B、建立了与清政府对立的政权C、制定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D、对封建王朝的打击空前严重11、中国同盟会得以成立的条件有()。A、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B、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破产C、革命形势有了重大变化D、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12、1900年初夏,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改为“抚”,主要是为了()。A、消除与义和团的矛盾B、承认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C、控制和利用义和团D、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13、顽固派破坏“百日维新”的手段主要有()。A、对变法诏令阳奉阴违托词抗命B、将京津地区的兵权抓在手中C、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讨好列强D、慈禧太后控制人事任免权14、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破产的标志是()。A、“皇族内阁”成立B、“成都血案”发生C、宣布“铁路国有”政策D、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5、陈独秀被毛泽东称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主要是因为他()。A、最早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B、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并直接领导了“五四运动”C、领导了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工作D、联系进步青年和社团,指导和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展16、1913年,袁世凯同“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主要是为了()。A、弥补财政赤字B、支付外债C、镇压国民党D、复辟帝制17、新文化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