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课教学案例[课型]授新课[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七年级第二单元第一课,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感受身边以及国家方方面面的巨大变化,了解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成就,并能积极探索这些变化的原因,知道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培养爱国主义精神。2、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多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缺乏了解,往往对祖国出现认识上的偏差。(2)本节教学力图通过身边各种可以触摸的变化,让学生在比较中激发对祖国的热爱。[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生活中熟悉的电视机.服饰.购物的变化感受生活的变化、伟大祖国的辉煌变迁,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同时也为第二框的教学做好铺垫。(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调查、比较,感知生活的巨大变化差异,认识到祖国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身边各种可以触摸的变化及祖国辉煌的历史变迁,让学生在比较中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产生报效祖国的激情。(四)教学设想根据生本教育理念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我将本课教学大致划分成这几个环节:一是准备阶段,也即前置性学习阶段:课前各小组抽签确定搜集内容,分别从服饰、家电、购物方式、通讯方式等方面展现变化轨迹。二是课堂学习阶段:主要是小组交流展示。三是课堂梳理小结阶段。[教学方法]调查法、比较法、探讨法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伴着宋祖英《好日子》的美妙旋律,大家进入课前准备阶段。)2名小老师开始今天的新课,他们介绍了本节课的背景:一名旅居海外多年的老华侨来上海观看世博会,从中了解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方方面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2、新课学习:活动一:学生小组表演小品《70、80、90后》。目的:通过对不同年代人群的不同审美观、金钱观、事业观等的比较,让大家在轻松诙谐的气氛中感受到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小老师总结:一定的思想总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那么本节课我们就来探寻一下我们这些想法所产生的根源吧。活动二:分小组集体交流展示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生活变化以及祖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示结束后,请其他小组或老师进行评点,以便取长补短。3、结束新课:伴着一首《祝福祖国》的歌曲,激荡奔涌的旋律唱出了大家的心声,老华侨也慷慨激昂地抒发惊讶与赞叹之情,学生们在此畅谈本节课的感受、展望祖国美好未来、表达自己的决心,老师对本节课作总结评价,新课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课后反思]这节课完全是体现以生为本,主角和导演都由学生担纲,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作下简要的补充点评。小老师将整个课堂安排的较为紧凑,小组展示时激情高涨,表现出了团队合作的精神,但因为将原本两课的内容浓缩为一节,时间有限,部分内容展示时间不够,另外如果能使展示的形式更为多样化,比如在展示衣服的变化时可从家中带些老照片等更具有直观感。可以看到的是每组都作了充分的资料准备工作,除了极个别的小错误,基本上都还很流畅。以上是我学习并运用生本理念所上过的一堂课,下面我将自己在初中思品生本课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总结出来,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正。根据课标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新课学习分为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准备阶段,也即前置性学习阶段。根据思品课的教学任务,每节课前我都会将下一节需要事先搜集的资料或者情景剧等任务布置给大家,当然各小组的任务力求不雷同且富于生活化,让大家充满探究的欲望,具体搜集哪项内容就由抽签确定。如在教学人民版七年级第五课《还是很多人的梦想》一框时,根据学情及课标要求,我将前置性任务设定为三个问题:1、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举例说说十堰市城市和农村人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很多学生是从农村来市里的务工子弟,他们在这方面更有直观感受。这有助于大家理解课本上“不平衡的小康”的含义。2、在你身边,有哪些不文明、低素质的现象?举例说明。这一设问有助于大家理解“不全面的小康”的含义。3、根据你所掌握的资料,举例说说我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