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黄燕秋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课前准备:在黑板上写好本古文;写好课堂的拓展练习。二、揭题导入1、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知音”这个词,源于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那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相信你们读了这篇课文后,对“知音”会有更深的理解。2、板书课题:《伯牙绝弦》指名读,齐读。3、解题:伯牙——俞伯牙;绝——断绝;弦——琴弦。三、检查预习,初读古文。1、读生字。(个别、全班)2、生自由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出示画好停顿的古文。(师范读)生自由再读古文。4、指名读,齐读。5、小组合作学习课文。1四、学习课文师:我们已经把课文读好多遍了,也进行了小组的合作学习,相信同学们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谁来说说,课文的两个主要人物是谁呢?(生说)——(师板书:俞伯牙、钟子期)师:再来找一找课文共有几句话?(三句)1、(学习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A、理解:善、鼓。师:你从哪里了解到?从文中的注释了解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B、理解句意——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师生共解)C、齐读,读出二人的特点来。师:从文中,我们知道二人的特点各是什么?(师板书:善鼓琴、善听)师:从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请用横线画出。(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2、(学习第二句)(分角色朗读)A、理解:鼓、志在高山、;师:你又是从哪里了解到的?对了,从文中的注释了解意思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B、理解句意——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师生共解)2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此时钟子期心中浮现怎样的高山?请大家读一读。C、理解:曰、善、哉、峨峨、兮、若D、理解句意——钟子期说,好啊,高高的样子像泰山!(师生共解)师:泰山是巍峨、高大的,文中用哪个词来形容?(峨峨)请同学们读出巍峨的气势来,体会高山的巍峨。(生读)(过渡)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此时钟子期的心中浮现的又是怎样的流水?请大家读一读。E、理解: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F、理解句意——钟子期说,好啊,广大的样子像江河!(师生共解)师:江河是广大的,文中用哪个词来形容?(洋洋)请同学们读出广大的气势来,体会江河的广大。(生读)师:现在,请全班同学再读第二句,再次感受俞伯牙的善鼓与钟子期的善听吧!(生读)师: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是表现了高山流水,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拓展练习)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子期曰——“善哉,依依兮若杨柳!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3伯牙鼓琴,志在白雪,子期曰——“善哉,皑皑兮若白雪!伯牙鼓琴,志在春雨,子期曰——“善哉,微微兮若春雨!师: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A、理解:所念、必得之B、句意——伯牙所想的,钟子期都知道。(师生共解)C、生读此句。(师板书:所想、知音、必得之)(过渡)师:伯牙和钟子期多么想像高山流水一样相伴相随。他们约定来年中秋再聚首。第二年当伯牙如约而至时,等来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什么呢?伯牙此时心情如何?3、(学习第三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A、生读此句。B、理解:谓、知音、乃、破琴、复C、句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也没有理解自己的人,于是就把琴摔碎,从此以后都不再弹琴。(师生共解)师:子期死,(板书:死)伯牙悲痛欲绝(板书:悲痛欲绝)于是他破琴绝弦。(板书:绝弦)五、总结: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成了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老师希望你们从这个故事当中,去见证一份人生的美好,去感受一份人生的温暖。现在请全班同学有感情的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