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北区教师进修学校闫建华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是在学生学习了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概况,以及几个主要省级行政区的地理特点、差异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的中国的省内区域。本节教材的内容有:(1)、对外开放的前沿。(2)、外向型经济。(3)、城镇的发展。2.本课地位: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起步最早、经济发展创造的奇迹最多的前沿地带,是我国一个富有特色的地理区域。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了解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体现出改革开放给本区带来的巨大变化,尤其是经济的飞速发展。3、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2.学会分析、评价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条件。3、理解外向型经济的内涵、特点,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特点。4、结合珠江三角洲的实例,说明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5、认识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发展。3、说教学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关的地理名称;2.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3、说教学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经济和城镇的发展状况,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2.激发对爱国华侨华人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3、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4、说重点、难点重点:1、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2、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状况及影响。难点: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分析二、说教法、学法1、说学生(1)学生原有的基础:学生通过近两年的地理学习,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读图、分析、口头表达等能力。这一年中国地理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行政区、对香港和澳门等都有所了解。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不少区域,特别是刚刚学过沪宁杭地区,学生知道经济发展与地理位置、交通等因素之间的联系。(2)该年级学生特点:七年级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不太扎实,能力有较大差异。但他们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大多数同学表现欲较强,平时与老师较亲近,能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导学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3、学法分析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4.小组学习、讨论、练习安排:活动1: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完成活动,目的:使学生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地理位置。探究1:学生通过个人阅读完成活动,目的:让学生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的特点。活动2及活动3: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完成,目的: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想一想你印象中的珠江三角洲是什么样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起步最早、经济发展创造的奇迹最多的前沿地带,是我国一个富有特色的地理区域。突破1000亿用了?年突破2000亿用了?年突破3000亿用了?年1725对外开放的前沿想一想国家为什么会选择珠三角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地,它为什么会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其成为对外开放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