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手制作教师:罗孝容1、案例背景:“快乐早餐店”是大班的一个活动区角,最初孩子们只是进行买卖游戏,后来他们希望增加早餐的制作,于是在该区角内我投放了泡沫纸、废纸、订书机、碗、筷子、盆子、双面胶等,孩子们可以根据爱好和顾客的需要选择这些材料进行制作和使用。2、被观察对象:陈思雨年龄:6岁3—4、观察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2014年6月17日上午8:30—9:205、观察环境:在晨间活动中幼儿选区角自由玩耍,早餐店中有两名工作人员(思思、丽丽)和一名客人。6、观察目的:①、了解幼儿对抄手的制作情况。②、观察幼儿在该种角色游戏中的应变能力。7、观察目标:①、取得成功后还想做得更好。②、能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所接受的任务。案例描述:8、观察记录:“快乐早餐店”开业第四周,也是制作材料投放后的第二周,思思小朋友第四次来到这里。有一名客人要吃10个抄手,思思赶快来到操作台。思思首先在泡沫纸和废纸徘徊着,她最终选上了棕色泡沫纸,并拿起一块正方形模板裁剪抄手皮,只见她左手按住模板,右手拿笔着紧贴着的模板的外轮廓,连续画出两条直角边,然后将右手绕过左手,画出了另外两条直角边,泡沫纸上便出现了一个正方形。思思沿着黑色的轮廓线把正方形“抄手皮”见了下来。接着,她重复上面的步骤,剪下了10张“抄手皮”。然后,思思开始制作抄手的馅儿,她把刚才剩下的泡沫纸剪小揉成团,可是怎么也揉不到一块。于是她又拿起一点废纸把它用力的揉成一个大团,做为抄手馅儿。然后把大团放在抄手皮的上面,她想开始包抄手了,当她要抄手皮对折时,她发现馅儿太大了,怎么也折不到一块,所以她取下馅儿,小心的把多的废纸一点一点的撕掉,并用力的把馅儿揉得更紧更小。她再一次把馅儿放到抄手皮上对折试试,这次馅儿的大小比较合适了。她很高兴的接着往下包,只见思思把正方形的抄手皮包上馅儿对折成了一个直角的等腰三角形,中间还鼓鼓的,她再用左手拿着三角形,右手把三角形的两个角呈“∽”方向一扭,就把两个角扭在了一起。当思思要把这个包好的抄手放在篮子里时,突然抄手散了,这时抄手变回了原来的样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小纸团。思思试了几下,抄手还是要散。“只有粘起来才不会散”思思自言自语的说,这时她又去找材料,她拿了双面胶,回到操作台。她把正方形的抄手皮再次放上馅儿对折成三角形,并在三角形直角的中间贴上双面胶把口粘上,然后左手拿着三角形,右手把三角形的两个角呈“∽”方向一扭,就把两个角扭在了一起,用双面胶把两个角粘上,轻轻的把抄手放入篮子中,没有散,又拿起来看看,再放下去,还是没有散。这时候,思思高兴的端正篮子跑来对老师说:“老师,我会包抄手了,没有散你快看看!”老师把抄手拿起来看看,满意的笑了。“思思,客人要吃多少个抄手呀?”老师问思思,“10个,我还要去包呢!”说完思思端着篮子跑回了早餐点,把抄手拿给丽丽看:“我会包抄手了,老师也很满意。”丽丽看了看抄手对思思说:“我也想报抄手,你教我好吗?”“好的。”思思答应了。她带着丽丽去选了材料,然后照着刚才的步骤:画正方形——剪抄手皮——制作抄手馅儿——包好抄手。两个小伙伴互相交流学习着,很就包好了10个抄手。思思拿出盆子当锅把10个抄手放入锅中不停的搅拌,丽丽在碗中放上作料,五分钟后客人就吃到了抄手,客人吃完还很满意的对思思说:“你包的抄手真好吃,我下次还要来。”最后两个小伙伴把早餐店的碗筷清洗干净,把所有的物品摆放整齐,很愉快的结束了晨间的区角活动。案例分析与反思:9、获得结论:孩子包的抄手很有型,她是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到已有的经验,她勇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10、评价:第一,思思能比较熟练地用左右手配合描画出抄手皮模板的轮廓,沿着直线剪出的正方形也比较平整,可以看出思思的小肌肉动作发展比较灵活协调。第二,在制作“抄手馅儿”的过程中,思思发现馅儿大了就不能被抄手皮包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思思反复探索、尝试,最终把纸团撕小揉紧,可以看出思思观察仔细,做事认真,追求完美,更说明思思的思维能力及想象能力较强。第三,思思在包抄手的过程中,发现抄手要散,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