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灵魂状况,近几年却一再被推到媒体前沿,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受到社会的拷问。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无法回避也完全有责任扪心自问,我们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到底怎样?原因如何?出路又在哪?在此,笔者就以上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一、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整体状况是比较好的。一方面,广大中小学对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深刻,将师德教育作为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中心议题,将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加以重视并积极落实;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都比较注意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比较注重师德修养,涌现了一大批忠于职守,精心育人,甘于奉献的优秀教育工作者。然而,也要清醒的看到,在当前的现实的条件中,教师的职业道德仍有一些问题还相当突出,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1.敬业精神不强。教师事业的特点,决定了一名教师必须自觉地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树立终生从教的信念。这是支撑教师认真履职、敬业乐教的原动力。但这种原动力目前在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中削弱了、淡化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地位受到质疑,他们从实用的、功利的人生观、价值观出发,对选择教师职业感到无奈,把从事教育事业仅仅看成是一种谋生手段,厌倦本职工作,或上课敷衍应付、得过且过,或寻思着跳槽改变工作,或忙于第二职业捞取外快。这些人少的是埋头务实奉献的精神,多的是怨天尤人骂娘的牢骚。既损坏了教师形象,也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2.关爱学生不够。关爱学生,这是师德规范的核心,也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有的内在品质。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关切、爱护、理解、信任、尊重、期待以及尽责的感情。当看到自己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失误时,教师应循循善诱、耐心启发或开导,要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当前一些农村中小学中,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教师往往只注重传授课本知识,不重视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和精神教诲,不能为学生全面成长奠基。一些教师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特别是对待有缺点、有错误的学生,往往不是研究如何更好的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克服缺点,而是采取训斥、嘲笑,甚至是体罚等粗暴的方法加以处置。更有甚者,极少数教师严重背离职业准则,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及单位的矛盾冲突,把生活中的不满情绪撒到学生头上,学生成为其泄愤的工具或施虐的对象,成为了令人不耻的“魔鬼教师”。3.言行举止失范。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指出:“教师的职业是用自己榜样教育学生”。这些都强调了教师“以身待人,为人师表”的教育和示范作用。作为教育者,教师社会责任感、人格、价值观念、处世哲学等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非常巨大的。学生会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领悟到独立、批判、追求真理的价值观,学习到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从而推动学生在道德品质的形成中由“知”向“行”的转变。但有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缺乏完善的师德修养,在工作作风和言谈举止方面难以成为学生的表率。如有的工作消极,纪律涣散;有点赌博成性,作风低劣;有的吃喝玩乐,贪图享受;有的计得患失,事事讲报酬;有的要求学生苛刻,自己却随意放荡;有的自己一贯正确,别人处处错误。如此种种,都玷污了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二、解决农村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对策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存在的道德问题,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一方面,国家和政府要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行业作风;另外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农村广大中小学校以及全体教育工作者都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以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自我加压,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狠抓教师职业道德建设。1.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从来就不是一种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