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景的几点做法湖北省麻城一中刘全进摘要:结合教学实际,对就如何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一些做法作了些尝试和总结。关键字:情境创设新课导入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意识。通过对具体情景的分析,发展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的快感,有益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1.以学生认知或经历过但未增深入思考的事例创设情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知识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在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或经历,进行拓展,把学生引入到熟悉又陌生的情境中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使新知识获得意义,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改组,完成对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一些问题学生遇到过,当时可能也有疑惑,但未增深入思考,教师可利用这些事例创设情境。由于学生有同感,可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思考。如通过多媒体展示绚丽的烟花景色到课堂演示铜丝在酒精灯上灼烧产生绿色火焰,吸引学生注意力:绿色火焰是是怎么产生的?再到学生猜测铁丝在火上烧能否产生颜色?,炒菜后没有洗锅锅容易生锈的原因等可以作为我们创设情境的素材。类似的素材还可以来自我们生活的俗语:从“水火不相容”到向包着Na2O2的棉花上滴水起火燃烧;从“往伤口上撒盐”到胶体凝聚来解释其合理的一面等。2.将学生熟悉的物品引入课堂创设情境。在学生的印象中,化学实验除了在实验室做实验,平时生活中接触的很少。若能借鉴家庭小实验的模式,把一些学生熟悉的物品引入到化学实验中来,有时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生对灭火器比较熟悉,但大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在上盐类水解时,我拿了个小的灭火器带到教室,学生们都感到好奇,不知道我葫芦里要卖的什么药。我首先简单介绍灭火器的结构,使用方法,然后示范用灭火器将一张燃烧的纸扑灭。同学们都跃跃欲试,在他们推荐其中一位同学读出灭火器瓶体上的印有的主要成分及保存的注意事项后,设置情境:灭火器的主要成分是NaHCO3与Al2(SO4)3,两者混合如何产生CO2;由此开始探讨盐类双水解反应完全的条件探究。与此类似,可以把音乐贺卡中的蜂鸣器,生活中用的瓶子,塑料吸管,气球,注射器等引入到化学实验中来,拉近化学与学生距离,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STS与化学相结合的现代化学教育价值观。3.善于利用一些知识的生长点创设情景教材的使用,因人而异。教师在深刻理解,研究教材后,针对教材的知识点的编排,可进行调整,拓展,引出新的知识和问题情境,即所谓的知识生长点,有利于创新教学和符合当前教育教学观念,启迪学生思维,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源自教材又高于教材。如在讲过氧化钠的性质时,给学生展示的过氧化钠粉末放置一段时间后变白,引导学生讨论可能是什么?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各组分?类似的,在演示铜与氯气反应后,乘势让学生猜测铁与氯气的情况,就反应剧烈程度,现象,产物的猜测及如何验证等创设情境展开教学;还有如蔗糖与浓硫酸的“黑面包”实验产物的检验,铜与稀硝酸反应在试管口产生红棕色气体,如何制备纯净的NO及反应先慢后快原因的实验探究等。4.运用一些教学“事故”创设情景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保证演示实验能一次成功。但有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意外,此时的教师精神紧张,学生也脑子里充满疑问,想探个究竟。教师刚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把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分析为何出现这种情况,如何避免,实验能否改进成容易操作等。如在做铁与氯气的演示实验时,镊子夹着红热的铁丝不慎脱落掉入集气瓶底部,导致集气瓶炸裂,学生一阵哄笑。我灵机一动问为什么集气瓶炸裂,有什么措施避免或改进?有学生联系初中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提出在集气瓶底部加水或沙子,还有同学提出把铜丝缠在镊子上,有几个同学提出用橡皮塞子打个小孔铁丝的一部分缠在小孔上,就不怕铜丝脱落,又可以观察氯化铜溶液不同浓度的颜色,经此讨论学生对类似操作要注意的地方记忆深刻。有时我们也可以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