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页面即可演示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孟子》一书,现存七篇,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走近名人作品简介《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播放停止后退CommandButton1写作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解题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注音和节奏夫郭粟寡戚畔fúɡuōsùɡuăqīpàn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据一: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论据二: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守一方而言)↓↓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不如人和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板书设计举例道理域民固国威天下战争治国拓展研究(1)你知道历史上或生活中的哪些例子印证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古训?跟同学们介绍一下。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文中讲述了“人和”的重要性,你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获得了哪些启发呢?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美伊战争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横行一世。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仍然处于支配地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21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青蛙在开水里逃生,在温水里死亡。正音释义畎()亩:傅说()曾()益:曾,通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