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验“生活数学”庆城小学魏丽芳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从学生贴近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巧设游戏情境,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验“生活数学”,体会到数学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从学生贴近内在价值。一、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新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为此,我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在生活中选取了许多学生熟悉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等各种形状的,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四人一袋,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把它们倒出来看看。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东西后,我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说:“你们看一看,摸一摸你会发现什么?”这样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二、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简单的加减法计算的教学向来是枯燥无味的,单纯的数字变化,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学生做题时就兴趣盎然了。例如,教学义务教育第二册的“整十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时,我没有完全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商店里摆设了各种文具,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商品的价格,同桌商量你们要买哪两样文具,并算算需要多少钱。到商店购买学习用品是学生熟悉的情景,“想买什么?花多少钱”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我借助这一情景让学生自主选择商品,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整十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学习之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培养学生自觉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观察和认识实际生活的意识。三、让学生担任他们喜欢的角色低年级儿童比较喜欢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的创造性的社会化的活动,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我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前,就让学生担任一位小小调查员,去各商店调查老师指定的物品和他们所喜欢的物品的价格,并完成好调查表。这样一来,学生主动参与,开开心心地去调查自己喜欢的物品的价格:“一张数码暴龙5角”、“一个猪柳蛋汉堡包8元5角”、“一条连衣裙45元”等等,可以说应有尽有。这样一来,他们对自己身边物品的价格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教学时,再让学生扮成小售货员和小顾客,活动中学生要买什么,买多少都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商品的价格做出决定,需要一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1在交易过程中,学生还必须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人民币的价值和换算,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学生亲自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的课,学生的参与意识强烈,倍受孩子们的喜爱。这样在没有增重孩子的学习负担的情况下,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仅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学生从小爱数学的思想感情,而且还培养了孩子持之以恒的做事态度。四、回归日常生活,注重实践我所学,为我所用。《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应丰富多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但要在数学内容的选择上选择那些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提供让学生创造与真实生活“亲密接触”的机会,还要尝试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突出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在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教学中,教师假设了一个问题情景:同学们一学期所用的簿本开学初就已全部送到,但一下子又用不了许多,堆放在教室很不美观,能否在老师们的大办公室里隔一间出来,做一个暂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