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浅析生物实验观察五法姓名:刘家奇单位:东溪镇江南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时间:2012年5月14日资阳市教育装备论文浅析生物实验观察五法达尔文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交给学生的观察的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应交给学生掌握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一、顺序法。区分自然事物,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大千世界千奇百怪,错综复杂,有时还令人眼花缭乱,但都有他们各自的“序”,在空间上有它们各自的位置,在时间上有它们各自的发展过程。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应让学生观察时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做到心里有个观察的“序”。也就是说先看什么,后看什么,要有一定的次序,才能达到期待的目标。顺序法可分为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两种。⑴方位顺序:①由整体到局部或由部分到整体;②先上后下或先下后上;③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④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⑤定点观察或移点观察。⑵时间顺序:即按观察对象的先后发展顺序观察。如观察蝌蚪的发育过程和蚕一生的变化,植物光合作用在一天中的强弱等等。不管是方位顺序观察还是时间顺序观察,它们并不是孤立的,如果只用一种观察方法贯穿于全过程,就不可能看得全面、细致。因此,只有用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方法,围绕观察目的进行观察,才能把握生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二、比较法。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和自然现象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在生物教学中,运用比较观察就容易发现被比较的生物的异同。例如,在教学《观察细胞的结构》一课中,利用显微镜中观察到的动植物细胞结构让学生进行观察,找出它们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比较,学生就能快速的记住动植物细胞结构。三、推断法。在生物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时,不应使学生局限于直观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学会逻辑的判断和推理,把观察同思维结合起来。只有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观察,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教学《生物的进化》一章时,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和观察米勒实验装置后,让学生运用证据和逻辑判断作出推测:生命的起源是怎样开始的?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是否还有类似于人的其他生命体呢?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进行大胆的推理假设。只有这样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在实验前、试验中及实验后进行有根有据、合情合理的推理训练,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掌握观察中的推理方法,才能真正的把“观”和“察”有机的结合。四、想象法。学生在认识自然事物时,不仅能感知直观的事物和想象,回忆他们自己曾经历过的事物和现象的“形象”,而且还能把这些感知的和浮现的表象在大脑中进行组合加工,形成新形象,这就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想象过程。在指导学生观察时,教师如果能适时启发学生想象,就可以使观察插上翅膀,意境更加宽阔,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在教学《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章时,学生通过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观察,发现罩植物的塑料袋内有很多的小水珠,教师先启发学生思考塑料袋内的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是从潮湿的土壤中散失出来的吗?(学生通过启发会说出这些水蒸气是从植物体出来的)再由此指导学生进一步想象:如果这些水蒸气是从植物体里散失出来的,那么植物体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才能跑出水汽来?学生才会推想植物体表面或叶片应该有水分散失的孔,这些小孔主要分布在植物的哪些结构。最后指导学生观察叶表面的结构,了解气孔的形状,证实他们的推想是正确的。五、提纲法。在学生观察生物和生物现象之前,列出观察提纲,然后进行观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教学《各种环境中的动物》一章中“观察蚯蚓在不同的表面上爬行实验”教师若用小黑板列出提纲:⑴若把蚯蚓放在光滑的玻璃上,它爬行的速度怎样?⑵若把它放在较为粗糙的表面上,爬行速度会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蚯蚓在粗糙的表面上爬行速度较快,从而进一步了解到蚯蚓的运动方式。又如,在教学《人体的营养》观察小肠的结构时,教师课结合挂图或多媒体出示提纲:为什么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场所?它的哪些结构特点与其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