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湖南省家长学校研究会论文评选走出家庭教育误区唐卓然湖南省衡阳市八中421007摘要:父母和孩子两代人的沟通、两代人的关系处理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哪些误区,应采取怎样的对策?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关键词:急功近利“超现实性”“不一致性”家庭教育艺术教育是培养新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教育绝不仅仅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家庭、社会的教育功能都各有特性,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只有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协调发展,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产生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这足以看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家庭是一个人最先接受教育且可以对其终生施教的地方,一个人的成长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性、人格、意志、是非观和品性等方面的影响是学校教育远不能及的。家长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比任何人都长,因而家长对孩子的潜移默化应该最为明显,家长对学生的了解应该是最为彻底的。但从事教育工作十几年,我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经常有家长在我面前抱怨孩子不理解他们的苦衷,孩子则抱怨家长不了解他们的需求,两代人的沟通、两代人的关系处理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哪些误区,应采取怎样的对策?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看法。一、家庭教育的误区:(一)教育方式简单粗暴1.拳脚相加,棍棒相向。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难免要付出代价,孩子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但相当一部分家长不能妥善处理孩子错误,他们恪守“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人才”的信条,对子女严加管教,动不动就拳脚相加,棍棒相向,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孩子大都沉默寡言、胆小怕事,久而久之便形成不健全的人格。2.教育情绪化。相当部分家长经常把工作及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把孩子当出气筒。这种情况下父母的不良情绪会让孩子感到恐惧和委屈,而恐惧会阻碍孩子的人格发展,委屈会让孩子和父母之间产生隔阂,使孩子出现逆反心理。13.贬低、打击孩子。很多家长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经常在他人面前说自己家孩子不行,还自以为这是谦虚,实际上却是对孩子莫大的伤害。久而久之,孩子心里慢慢认可这种说法,学习状况越来越差。4.家庭教育沦为简单的“纠错教育”。一旦孩子犯错,便对孩子进行讽刺、挖苦和体罚,认为这样才能使孩子不再犯错误。其实过多的惩罚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是一种极为消极的方法。孩子因学习问题多次遭到惩罚,就会产生厌学情绪。(二)拔苗助长,急功近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相当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家长们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化作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很高。这些家长没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孩子的教育急功近利,表现如下:1.“以分数论英雄”。把分数当成衡量孩子智力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重智轻德,重智轻能。许多家长认为学习成绩就是孩子的唯一,忽视对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砺,忽视孩子的体育锻炼及劳动品质的培养。即便是看待孩子学习,也极为片面,只要求孩子拿高分,而忽视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无疑是舍本逐末,导致孩子学习缺乏后劲。所以许多孩子小时候成绩优秀,但越到高年级,成绩越差,这就是学习能力缺乏培养的结果。2.盲目投资。不管孩子是不是这块料,有没有这方面的能力,花大力气让孩子学这个特长那个特长。对许多家长而言,成功和失败已然对立,他们用来衡量孩子是否成功的惟一标准就是能否考上大学,为了能让孩子上大学,不切实际地让孩子学这学那,所以哪怕是“赶鸭子上架”,也要逼着孩子去学,其结果是高投入、低回报。3.“拔苗助长”。人的身心发展、智力发展有其自身规律。许多家长因为缺乏基础的教育理论,不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往往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