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第三中学导学案2014版学科历史主备人汪洋备课组长高强评价使用时间年级高一班级学生小组编号课题第四单元第课时课题:辛亥革命学习目标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知道中国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史实;对辛亥革命的成败做出客观评价,认识其历史意义,理解革命的复杂曲折性。2.培养整合教材和历史史实的能力,运用“四步12法”教学模式,师生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在阅读材料和辩论中学会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从而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3.体会孙中山等革命先烈的爱国献身精神和追求民主、自由的高尚情怀,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重点难点重点:武昌起义的基本过程,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临时约法,辛亥革命历史意义。难点:多层次多角度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四步学习内容及流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自主学习学法指导:将自主学习的答案要点勾画到课本上,并写上提示语。分组到黑板展示。阅读指导:按时间顺序,抓关键词阅读课本,并熟记重大历史事件。我读书、我思考:1、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1911年武昌起义,依据这个含义,阅读教材第一目“清末民主革命风潮”,归纳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指导:从帝国主义、清政府和革命党人的活动三方面归纳)2、阅读教材第二目“武昌首义”,归纳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3、阅读教材第三目“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概括辛亥革命的结果。4、简要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内容(写关键词),初步掌握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熟记重大历史事件。(完成后组内互相纠错补充,每组选代表进行展示)总结:学生代表展示,老师幻灯片展示。武昌起义使辛亥革命达到了高潮,我们要熟记这一过程,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感受当时的革命气氛。武昌起义后的50天内,共计14个省和上海一地脱离清王朝统治。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我的困惑与疑问:过渡:在辛亥革命成果当中,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一直较高,它在袁世凯宣布就职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在南京公布。它包含了哪些进步的原则呢?又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呢?导言:课间老师放的这首歌叫做唱响中国梦,那你们是怎样理解中国梦的?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就回到梦想的开始,重温实现复兴路上共和梦的这段历史,来领悟我们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这是本课的学习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需要达到上述目标。下面,我们通过阅读教材,完成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的初步掌握。引领探我思考、我发言、我收获(探究指导:学科组长组织组内成员进行讨论,指定主发言人,其他成员补充,3分钟内完成探究,大胆、大声、大气地展示)探究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包括了哪些进步的原则?据此说明《临时约法》的意义和性究质?内容节选如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得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各项之自由权。”“中华民国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国务总理及各部部长均称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原则: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老师引申:《临时约法》规定的国家组织原则是什么?与美国《1787年宪法》相比,哪里是相同的?哪里是不同的?根据当时的形势分析,责任内阁制的设计直接目的是什么?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意义: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基本原则。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性质:第一步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过渡:通过辛亥革命的过程,我们发现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追求民主共和梦,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其中有革命和牺牲,有立宪和建国,甚至妥协和退让。现在,有一些学者反对革命,主张改良。那革命党人的民主共和梦到底该不该做?老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