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常态语文课的有效性□严荣豪[摘要]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有效教学是现在语文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在常规课、常态课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解决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会不会学、怎么学。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并走向积极。本文拟从四个方面阐述使语文常态课有效性的一些基本方法。[关键词]初中语文常态课有效性教学方法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要让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这就是有效地课堂教学。解决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会不会学、怎么学。在新课程下,初中语文的常态课如何确保其有效性呢?一、在课堂教学中确立有效的教学目标一篇文章到底能教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什么才是这篇文章真正的重心所在,什么才是学生希望能通过这篇文章学到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我认为在教师理解文章,准备备课之前就必须思考。比如在教学中,我们看到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很差,其原因就在于学生归纳总结文中信息的能力太差、概括能力太差。我们初中阶段的现代文或者诗歌鉴赏,出题者在出题时要考察学生的都是如本文或该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基本的东西,可就是由于学生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太差,以至于不能做题。我的教学体会是:如在教授《卖炭翁》的时候,我并没有直接进入诗歌主题的分析,也没有去分析文中对人物的分析等公认的教学重点,而是通过学生的反复阅读讨论,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教他们用一句话概括每节大意。在分析第一部分内容时学生觉得很难,后来经过分析与实践慢慢觉得轻松了。后来几篇文章,如现代文中的《背影》,在分析文章之前,我都如此这般地让他们从总体上概括感知。结果,在考试中,学生现代文阅读这部分分数都普遍提高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也因能学到东西而逐渐高涨了,学生阅读并提取信息的能力更是得到了明显提高。由此观之,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需要来定。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二、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初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教师不需要教了”,如果能让他们发现自己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教师要教,自己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思维形式是扩散思维,因此教学时要将高度浓缩凝炼的语言文字膨化开来,使作品的诗情画意如同腾空爆放的焰火一般飞珠溅玉,流光溢彩。这就需要教学者引导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欣赏过程中艺术地再造诗歌丰富深刻的内涵。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展开扩散思维的翅膀,使其能在一定的深广度上把握文章的意境和特色。这样,就能让学生进入一个学习语文的新境界。教学《春望》时,笔者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抓意象,通过联想、想象的方法,描绘出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形象。在学生找到意象“城”、“草”、“花”、“鸟”的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在春天的都城,诗人眼中的花鸟是如此的悲伤,由此得知诗人此时的心境是痛苦、不安的,那么此时展现在他眼前的将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学生陷入沉思,笔者抓住这一良机继续启发:要设身处地地把自已置身于诗人所处的境界中,试想象诗人所处什么样的环境?课堂上讨论开来,学生争先恐后发言。这样引导学生读读画画然后描绘画面,既可以充分调动思维的扩散性,又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三、课堂教学必须确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样的课文,同样的目标,不同的方法肯定会有不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