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诗意的语文里——谈影响我成长的特级教师有人曾经这样赞颂他:“一个身材不高的骑士,骑着一匹白马,斜背一柄长剑,他向着风起云涌、雪照云光的天涯进发,在茫茫一片的大地上,他背影杳眇,他的每一串脚印都是杏坛奇葩,是唐风宋韵的诗行。”他,就是诗意语文的倡导者王崧舟。初识王老师是在镇江中山路小学二楼简易的大礼堂。说来惭愧,那时并不认识他。只记得在一阵细碎吵杂的声音中,他开始了讲课。跟先前上课的几位老师不一样,他没有所谓的环环紧扣的密不透风,没有你说你说你真棒的肤浅……缓慢的踱步,沉思的神情,加上富有磁性的男中音,令人情不自禁地进入语文学习的境界中,课堂宛如水墨画般充满神韵和灵动。让人心驰神往,徜徉在语文的诗意里。心中不由惊叹:原来语文课可以这样上成这样!遗憾的是,为了赶车,只听了一半就不得不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大礼堂。那听了半截的语文课成了心中难以抹去的记忆……后来也陆续地听过于永正、薛法根、孙双金、窦桂梅等名师的课。尽管他们的课各有千秋,带给人不同的享受和启迪,但是内心深处还是特别喜欢王老师的课。他的课,诗意、开和谐、大气。在他的课堂上,仿佛置身于一个满目繁花的世界,不愿错过玫瑰,也不愿错过牡丹,一处一景,一步一叹,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精彩。在这样的境界里,让人惊喜不已,扼腕叫绝。你的眼睛不由自主地跟着他游走,你和学生一起,心甘情愿地哭了,笑了,愤怒了,又欣慰了。王老师这样诠释语文:謫仙笔落惊风雨,子美诗成泣鬼神。语文是精神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语文是感性的;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语文是儿童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是民族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啊,语文的世界是那么的丰富:苍松云海是黄山的雍容;青山秀水是武夷的瑰丽。没有诗意的语文是空洞苍白的,如同演技低下的演员在机械地念着台词般枯燥。在南京的一次活动中,王老师在与听课教师互动时谈及古今之成大器者,无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这样富有禅机和哲理。说到这不由想起王老师曾经讲过的一个故事。一头驴子掉进了一口深深的枯井。主人想不出好办法来救它,就决定将枯井和驴子一起埋掉。人们拿起铲子开始填井,当第一铲土落到井里时,驴子明白了主人的意图,发出了悲哀的号叫。但是,当第二铲土落下去时,驴子反而安静下来。人们发现,此后每一铲土落下时,驴子都在做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它努力地抖落掉在背上的泥土,踩在脚下,把自己垫高一点。人们不断往井里铲土,驴子不断抖落身上的泥土,使自己不断往上升。终于,在人们惊奇的目光中,驴子潇洒地走出枯井。王崧舟说,自己很像这头驴子,不断抖落着身上的泥土。想想许多时候,我们有太多的想法,却少有扎实的行动;有太多的希望,却少有踏实的耕耘。把该抖落的统统抖落吧。说得何其睿智呀!在王老师候场的间隙有幸做了短暂交流。他谦和的态度、亲切的话语以及对语文的虔诚无不令自己钦佩。众所周知,他深厚的文化底蕴来自书本和实践。他酷爱读书,名不见经传时读,成名后读,闲暇时读,忙碌时也读。他听了大量的课,各种各样的课,每年累计不少于200节。为了上好一篇课文,他更会反反复复地磨课,常常是通宵达旦,几易其稿。一堂《万里长城》修改了整整12遍,只到满意为止。记得王老师在《我的备课叙事》中谈到对《长相思》的文本细读,是在骆驼式的精神状态下完成的,正是这细读,魔术般地将短短36字的《长相思》化作了繁华如三千东流水的课程资源,读成了显性的1493字的自我感悟、自我发现、自我鉴赏。而文中的“精神三变”之说用他的话是指在备课过程中如何先变骆驼,再变狮子,最后成为婴儿。所谓变成骆驼,就是意味着接受训练,听从指导,传承前人的经验和文化。就像骆驼一样,吃、吃、吃,一个劲地吃,积蓄大量的营养在驼峰里;等你有了足够的能量,你就越来越厉害,于是你就变成了狮子,成为兽中之王,惟我独尊,可以自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