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1.认识22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正确读写相关词语2.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相关段落。4.理解内容,感悟哲理,激发观察自然的兴趣。5.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复述、重整、伸展的学习能力。6.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整个单元教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课本内容教学,具体步骤为四个模块:模块一:自主预习。导读激趣,认字识词,感知内容,初步质疑。模块二:理解内容。了解作者的“发现”,感悟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模块三:领悟表达。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品味语言,练习运用。模块四:口语交际与习作。多角度体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写作的兴趣。第二部分:整本书阅读──《昆虫记》第三部分:语文实践活动──“观察与发现”交流会整个单元各课教学的重点知识第5课《古诗两首》1、读古诗,说意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诉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样一个道理。“缘”是什么意思。句意也可以说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看到的景色也各不相同。如《画杨桃》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也不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陷入困境的情况下,使用这两句。“疑”是什么意思,这两句的意思。“题、识、莫”的意思是什么?2、多音字:重第6课《爬山虎的脚》1、读课文,要求背诵全文,记生字。注意“虎、叠”。多音字:铺、角、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激发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的兴趣。《教参》P34.35课文中把爬山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伸出枝状的细丝比作是“脚”。见《每》P22交流展示把细丝比做“蜗牛的触角”感受到爬山虎的脚很细,不容易被发现,作者观察得很仔细。2、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因为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长出一只脚巴住墙,随着长出嫩叶,再又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又长出嫩叶,所以,叶子的叶尖一顺儿朝下。脚长在叶柄的反面必须触着墙生长,否则会枯萎,不留痕迹,所以……3、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和没有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不同第7课《蟋蟀的住宅》1、读课文,记生字。注意“蔽、搜、抛”。多音字“差、曲、弹、扒”。课文大意:课文开门见山地引出说明对象,从蟋蟀对住宅的选择写起,由外到内写出了住宅的特点,接着写蟋蟀修建住宅的经过。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介绍住宅的外部:蟋蟀的住宅在一条倾斜的隧道,出口的地方有一丛草,门口收拾得很平坦,那是蟋蟀的平台。住宅内部的特点是简洁、清洁、干燥、卫生。2、“随遇而安”什么意思,遇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知道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教参》P433、为什么说它的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因为蟋蟀靠着简单、柔弱的“工具”——自己的前足和后腿,一点一点挖掘出这样整洁、卫生、干燥的巢穴。《教参》P43盖房子经过:蟋蟀盖房子时,用前足扒土,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用后足踏地,用后腿上的两排锯推土扑开。4、文中采用大量的拟人写法,如“专家、主人、大厅、卧室、弹琴、唱歌、修理、休息”从中体会到作者对蟋蟀的喜爱和赞赏。语文园地二1、词语盘点2、口语交际与作文:观察要仔细,要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3、我的发现:因为观察得认真、细致,经历了长期的观察,所以作者才能把句子写得这么具体、准确。4、日积月累:以儿歌的形式告诉我们每月里的典型花卉。5、成语故事:“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和充分的把握文与可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课文中哪句可以解释文章的题目?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1、浏览课文,了解大意,记生字。课文讲的是年轻的魏格纳在住院期间,用食指在地图上画着各个大陆的海岸线(起因),通过将地图上的陆地进行比较,发现所有的大陆都能吻合在一起,经过不断考察,提出大陆漂移学说。2、他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3、“静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