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人与人的交际交往中,人们不仅需要口头交流思想,更多的是需要用笔头表情达意,抒发感情,这些需要写作。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能力。”学生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正因为如此,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我所从教的学校是乡村学校,绝大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较差。怎样才能尽快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教会学生积累材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文时常感叹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脑子一片空白。确实,没有丰富的材料积累,是写不好作文的。积累材料是创作的第一步。为此,学生必须做一个“三多”的人。1、做一个多动手的人,多读书看报,多摘录名言佳句,多写读书笔记。人类获得知识经验的途径有二,一是直接的,二是间接的。间接的知识主要来自书本。因此,要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就必须广泛阅读,把书本中的精华摘录下来,分析整理,综合运用。这种学习方法是把知识据为己有的最佳方法。鼓励学生多订阅一些报刊,多阅读课外书籍。为鼓励学生摘录名言佳句,我用名言佳句连缀成一段话,学生看后,反应热烈,纷纷抄录。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写自己的言行经历,写耳闻目睹的生活趣事。为激兴发趣,每周用一节活动课或自修,由学生轮流读自己所记的一件趣事,互相交流,互相促进。这一节课常常气氛热烈,充满了欢声笑语。发言的同学为了讲得生活有趣,对所讲之事作了加工整理。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对积累材料的兴趣,无意中又提高了写作水平,一举两得。2、做一个多心的人,多留心观察,多动脑思考,多写观察日记。好多学生写作有一个通病,写人就要写名扬四方的伟人,记事就要记惊天动地的大事,不懂得凡人小事、一草一木皆可入笔。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生活,积累了丰富的生活材料,那么,写起文章来,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让学生观察每个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就必须了解他的语言,思索他的语言,在理解的情况下,揣摩他的心理活动,使其达到理想的效果。又如让学生观察某一事物,就必须像画家写生一样,把观察到的事物,经过自己的反复琢磨,把握其特征,这样才能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其次是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观察日记是作者对观察到的事物的再现和加深,是训练写作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让他们用观察的目光看待周围的事物,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日后写作的生动丰富的材料。二、创设情境,激发灵感写作灵感的产生常常是人的显意识和潜意识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某种特定的情景、环境,可以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唤起其中潜在的意识,使其和显意识沟通。那么,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创设某种能使学生心理亢奋、激动的情境,使他们在这种情境的感染和牵引下,唤起其已有经验(包括从电视、书籍等接受的间接经验),不知不觉进入思维积极状态,从而产生写作冲动和欲望,以激发灵感。三、轻松愉快的写作训练长期以来,传统的作文教学无非是出出题目、念念范文或说说问题,程式化、机械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也没有考虑到农村学生写作基础差的状况,写作要求不符合学生的写作水平,未能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导致学生丧失了写作兴趣,由不喜欢写作到讨厌写作,形成恶性循环。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改变作文教学的呆板模式,从基础练起,由易入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产生写作欲望,在轻松愉快的写作训练中提高学生水平。1、仿写法有些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比较注重写作理论的传授,但这些高深的理论对水平一般的同学而言,犹如水过鸭背,不留痕迹。有没有更容易、更切合实际的方法呢?我常思考这个问题,并从临摹钢笔字帖中得到启发:作文教学为什么不用这种方法呢?学生一定会感到轻松愉快的。学生在仿照范文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等的时候,既能很好地体会写作理论和技巧,又能轻松落笔,很好地完成写作训练。茅盾说:“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