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乐合奏教学中学生群体意识培养的研究》实验总结高家堰镇中心学校郭玲玲高家堰镇中心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长期以来,我校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师生们普遍只关注语、数、外等考试科目,忽视音乐学科的教学,音乐课形同虚设,学生的音乐素质缺乏。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校于2006年作为实验学校参与了国家级课题《山区中小学器乐教育价值研究》的子课题《器乐合奏教学中学生群体意识培养的研究》。三年的实验,让我们体验到了工作的艰辛,但是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收获的喜悦。一、以课题为载体,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使课题顺利开展,师资是关键,三年的实验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教师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提高的过程。(1)、自主学习。我们实验教师在认真学习了全国“十一五”课题《器乐教学中的学生音乐素质和创造思维培养研究》课题实验方案,深入了解了本课题的研究思想、研究目标后认真修订了本校的子实验方案。为了熟练掌握器乐课堂教学的技能,实验教师还重新学习《课程标准》,主动向外界学习器乐教学的方法。近几年来,学校积极委派我校教师参与各种音乐教学教研活动,在花坪小学、归州中学、伍家区实验小学举行的三次器乐课题研讨会我们从未缺席。(2)、专家引领。在课题实验中,我校积极争取专家的指导。2007年研训中心田玉红老师来校检查课题开展情况,并亲自上示范课,受到我校老师的广泛好评。2008年我校争取到了宜昌市四中的对口支援,宜昌市骨干教师佘琴筠老师来我校支教,亲自指导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子课题的实验方向,即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器乐合奏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学生的群体意识与合奏精神。要达到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器乐学习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及在合奏排练、表演中的默契配合来实现。(3)、校本研修。2009年,武汉音乐学院本科毕业生覃雪薇老师分配到我校,使我校音乐教师实现专业化。新教师的深厚专业功底与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形成良好的优势互补两位老师充分开展校本研修工作,共同观摩网上优秀的器乐教学课堂实录,共同学习国内外先进的音乐教学法和体系,互相听评课,研究器乐课堂教学方法,促使两位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正是由于课题实验的推动,我校郭玲玲老师撰写的多篇论文在《新课程研究》、《长阳教育》上发表,覃雪薇老师多次参加市、县歌咏比赛均获得优异成绩,我校音乐教师编排、参与的文艺节目在县才艺展示中获得一、二等奖。二、通过器乐教学,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1)器乐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作用甚大学生通过学习打击乐器、竖笛等,视唱、合奏、音乐审美能力及创造性思维等均有令人满意的表现。通过学习打击乐器,用竖笛模奏,其节奏感大大加强,自制打击乐器或为歌曲创编节奏型伴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二声部的合奏,培养了学生的合奏能力,听音能力。而且在长期的技能训练中,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鉴赏音乐的能力,表象音乐的能力都有令人满意的表现。(2)器乐合奏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学生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要手脑并用,必须要求每一个学生思想高度集中,保证有很好的纪律与组织,才能进行竖笛合奏,而且彼此双方要互相合作,在速度、节奏、音准等方面都要协调统一,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合奏效果。在长期的合奏训练中。教师会向学生有效的进行集体主义和团结意识的教育。为了达到良好的合奏效果,学生的自我意识会消减而会更加关注整个团队。几年的实验证明,所有实验班的学生班级荣誉感更强,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班级风气更胜于其他班级。在学校文明班的评比中,实验班获得文明班的次数多于其它平行班。除此之外,器乐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厌其烦的训练曲子。其克服困难的勇气、坚韧的毅力、学习的兴趣都会得到较好的培养。器乐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增强的音乐的感受力,而且也能发展学生智力,陶冶情操,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三、通过器乐教学,促进我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三年的实验使我校教师根据本校教学实际,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器乐教学方法。1.注重学生学习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