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备课环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小学语文学科导师孟强(特级教师)各位老师:大家好!这里是中国教师研修网,现在是小学语文学科答疑时间。我是学科导师孟强。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就语文备课这个话题做一交流。下面,我们着重探讨备课理念、教材分析、目标确定、教材处理等几个老师们普遍关注的共性问题。问题一:新版课标背景下,语文备课应体现和落实哪些理念?有老师问,2011版课标颁布后,语文备课应体现和落实哪些理念?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备课的重要性人所共知。那么,新版课标背景下,怎样才能把语文备课落到实处呢?我认为,应体现和落实如下理念。一,是一个突出,即突出课程意识。2011版课标开宗明义的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备课时,要保持清醒的课程意识,深入领会“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思想,以语言文字为基点,以语言运用为目的,以获取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习得语文方法等本体性教学内容为主体,能使学生借文本之例(例子的例),得语文之力(力气的力)。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从教课文到教课程的转变。二,是两个并重,即理解和表达并重。理解和表达是语文的两翼和两极。备课时,要一手抓阅读理解,一手抓语言运用。不能偏执一端,偏废另一端。仅仅满足于文本意义的获取的阅读理解固然有失偏颇,但一味追求表达运用的机械训练同样不可取、不可为。阅读是吸收,表达是倾吐,阅读是基础,语用是目的。要以阅读为主线,以语用为重点,用阅读之线串起语用之点,融会贯通,浑然一体。三,是三个为本,即以学生、学习和内容为本。在师、生关系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也是学习的伙伴和助手。在教、学关系上,教是为了不教,教的目的是“学会”和“会学”,教要服务于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要摒弃热闹浮华、撩人眼目的花架子,追求清新朴实、静水流深的真境界。四,是四个获得,即得意、得言、得法、得魂。得意,即理解文意,获得情感体验和审美熏陶,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得言,即关注表达,落实语用,这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得法,即习得方法,从学会到会学,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得魂,即以文化人,培养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归属感,激发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和使命感,这是语文教学的归旨。老师们,理念清,则思路明。思路明,则方法灵。“一个突出,两个并重,三个为本,四个获得”,简言之就是“一二三四”,希望我们在教学中,在备课时能够深入领会、扎实落实上述理念,有效提升和改进语文备课和语文教学的实效。问题二:备课时,怎样进行教材分析?有老师问,备课时如何正确分析教材,教材分析的一般方法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我想先从一个课例谈起。《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四种动物爪(蹄)的形状,以及“青蛙躲在洞里睡着了“的生活习性。有位教师在教学分析时,提出了两点设想,一是调整语序,把“小狗画梅花”,放在“小鸡画竹叶”之前,变成“小狗画梅花,小鸡画竹叶,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与原文进行进行比较。尽管内容没变,但改动后的句子读起来不上口,不舒服。由此感受、领悟儿歌的韵律美。二是词语替换,用“香蕉”替换“月牙”,把“小马画月牙”改成“小马画香蕉”,虽然形状相似,但感觉香蕉不如月牙富有美感,由此点明“梅花”“竹子”“新月”,是传统文化中的常见意象,从而感悟儿歌的意象美。没想到,看似浅近的儿歌背后,其实蕴含着厚重的文化。这位教师钻研教材之精深、文学素养之深厚的确令人钦佩。还是那句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果把这首儿歌放入大学课程,把这位老师的分析作为儿童诗歌创作的典型案例也不足为过。可是,这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教师明显忽视了课标的年段要求、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编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