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与指导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使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发展思维,而且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都能起积极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把课外阅读提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这是对语文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将有效地促进语文教学走上课内外相结合的康庄大道。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教师可根据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激发兴趣引导阅读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尽可能满足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如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爱看电视的特点,鼓励他们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并利用早读,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听故事录音,并经常让学生上台讲故事。这些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声情并茂的诵读已经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这些故事书里都有,只要自己认真阅读,书中的故事无穷无尽。学生便开始自觉阅读一本本课外读物,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还可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组织课外阅读活动中可采用指名读、互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读的形式,还可以采用游戏,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从而增强阅读的兴趣。二、介绍方法指导阅读张之洞曾经说过:“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受控因素小,因此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技能,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指导。1、引导学生按正确步骤读书。教师可要求学生按“初读全书,精读重点,回忆内容”的步骤阅读。每读完一本书进行自我提问:文章若是讲道理的,问问讲的是怎样的道理?文章讲的若是人物,问问是怎样的人物?读后有哪些收获?都在脑中一一“过电影”。2、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教师可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与小学生阅读能力标准向学生传授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使他们明白什么时候宜采用那种阅读方法。3、鼓励学生勤做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心不如烂笔头。”在阅读实践中,教师可要求每个学生都备一本“采蜜集”,随时记下书名,作者,文章中的优美词句和精彩片断,还可以写读后的感想。为了使学生学会借鉴和吸收,还可采取如下措施(1)每月出一期墙报,每人抄一篇自认为满意的读书笔记张贴公布,互相观摩,取长补短,(2)每月每人出一期八开手抄小报,规定小报上至少有两篇自己写的小文章,其余为课外阅读资料摘编。三、挖掘课外阅读内容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的同时,更适时地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在教师推荐课外读物时,可做好“六个结合”:结合课堂教学选择推荐,如学了《草船借箭》之后可向学生推荐1《三国演义》,学了《石猴出世》之后,向学生推荐《西游记》等;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选择推荐,向低年级学生推荐内容短浅的童话、寓言、儿歌等,中年级学生比纸年级学生知识面有所扩大,阅读能力有所增强,可给他们选些革命故事,科幻故事等。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有了进一步增强,知识进一步扩充,可给学生选历史故事、散文、小说、自然科学读物等;结合学生个性特选择推荐,教师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优缺点,然后有针对性地给他们选择推荐书籍;结合活动选择推荐书籍,在学校、班级开展某一项活动时,可给学生推荐相关书籍。如:学校开展讲故事活动之前,可向学生推荐:成语故事书、神话故事书、中外民族民间故事书等;结合重要节日,纪念日选择推荐,有益促进学生对祖国的进一步了解,增强学生爱国之心;结合乡土历史地理情况选择推荐,学生阅读相关书籍了解乡情后,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四、开展读书评比,展示阅读成果小学生情趣不稳定,为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可利用早读课,语文活动课,班会课,开展“介绍一本好书”、“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读后感》交流会”、“‘小作家’擂主大比拼”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