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两步运算应用题》案例一、案例背景数学应用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难点,是每一个数学老师值得认真探索的问题。鉴于此我们专门开展了“提高三年级学生分析应用题能力的探究”的教研课题,以下则是我所听的一节课的教学案例。二、案例描述教学片断:师:近段时间我们学校都举行了哪些活动?由学生自由回忆最近开展的活动。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啊。我这里有一张同学们做操的图片(课件出示1个方阵的图片)。学生观察,回答以下问题:(1)猜猜看,这样一个方阵里面可能会有多少人?指名几个学生猜测。(2)这样猜很盲目,现在我给你提供这样一个信息(课件出示每行有10人),你认为会是多少人?学生有的说是10的倍数,猜测是60、80、100这些数字。老师:你们怎么都猜60、80、100这些数字呢?因为一行是10人,可能有6行。评价:你真会观察。(3)到底谁猜对了呢?让我们来看一看(课件出示“一个方阵有8行”),现在知道有几人了吗?教师提出问题一:1个方阵有多少人?怎么计算。学生回答:10×8=80(人)师:看来,要想解决问题,必须收集必要的信息。(4)出示信息:参加演出的还有2个方阵(课件出示其余2个方阵)。2、提出问题问:根据所有的信息,你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出问题二:3个方阵有多少人?3、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1)安静独立地思考,想一想能用怎样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把解决方法写在本子上。(2)在小组里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4、汇报交流。(1)派代表上台展示做法法,并展示做题思路。(代表先说算式,师板书,再讲思路。)边说思路边用笔在图片上划一划。(2)谁听懂了他的意思?他的这种方法是先算什么的?你能上来指着图说一说吗?(3)还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吗?学生汇报,师同时板书:①10×8=80(人)80×3=240(人)②10×3=30(人)30×8=240(人)③8×3=24(行)24×10=240(人)5、比较提升。(1)师:通过刚才的小组交流,我们得出了这样3种方法。(课件出示3种方法)。(2)观察这三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回答。相同点:答案相同,都用乘法计算(揭题)不同点:方法不一样。方法怎么不一样?第一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教师评语:刚才碰到问题后,同学们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真了不起!教师:生活中,像这样要用两步来解决的问题可多了。有些问题不是一步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们通过观察具体信息,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弄清解题思路,学会正确的去解答这个问题。······三、案例反思在教学注活动中,我们的目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但我认为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不能片面的只追求形式化,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生活中有着许多的教育资源,有些早已存在,有些正在发生,而有些则稍纵即逝。如果,我们放着这些生活资源不管,而去挖空心思地“编造”虚拟情景。也许,开始还能“唬”住学生,有点新鲜感,但聪明的学生会很快发觉你的虚假,他的学习热情有可能会因为这些虚拟情境而日渐消退,自主学习的愿望将不再迫切,那你的辛苦就白费了。而生活中的数学每天都在发生,教师应该敏锐地捕捉这些资源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身边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正因为如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选用了课本中的主题图,并作了适当的修改:将3个完整的小朋友做操方阵图呈现给学生。这一主题图,一方面从所包含的数学信息来说是丰富的:3个方阵的行数、列数、人数,每个方阵的人数,三个方阵的总人数与行数、列数之间的关系,与每个方阵人数的关系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另一方面从学习目标来分析,它又是典型的。充分创设“学生做操”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解决问题”做好铺垫。2、通过这份学习材料,学生会比较轻松地提出问题:每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共有多少人?问题1是一步计算问题,也是解决后面一个问题的关键一步。问题2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是最具探讨和研究价值的问题。有了这样的问题,本节课的教学就有了方向,教学价值才能得以充分体现。3、在课堂上以小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