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4眼睛和眼镜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说出眼睛的构造,简述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简述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二)过程与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眼保健意识。体验科学规律、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用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了解。教学难点: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的培养。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以启发式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教学用具:学生自己准备的近视眼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各一块。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引入新课:从学生本人和教师的眼镜入手,观察日常生活中眼镜,在眼镜片上安装的透镜作为新课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和求知的兴趣,便于引起课堂共鸣.二、复习旧课:预备知识①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②照相机成像原理三、学习新课——讨论研究:(P68)1、给出题纲,让同学们看书后展开讨论后,师生根据实际情况边启发引导边完成填空:(1)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教师:关于眼睛的结构和基本的成像原理,我们在七年级的生物课里面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学生:①人的眼睛由晶状体、角膜、视网膜等结构组成,其中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②人的眼睛相当于一架照相机。③眼睛会患近视和远视病。④眼镜有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其中近视眼镜是一个凹透镜,而远视眼镜是一个凸透镜。那么眼睛的成像原理和我们曾经学过的一种什么光学器材很相似?(照相机),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照相机能够使远近不同的物体都能在胶片上成一个清晰的像,靠什么来调节?学生:镜头和胶片的距离。(PP课件展示:照相机的调节作用)教师:眼睛也能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也是这样调节的吗?学生:不是,因为眼睛的晶状体和角膜之间的距离是无法调节的。教师:那么眼睛调节什么才可能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原来,眼睛的晶状体是一个特殊的凸透镜,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它的厚度可以调节,可以通过睫状肌实现自动调节。(PP课件展示:晶状体的厚度调节。基本知识内容及物理事实的教学,可以采用传统的讲授、演示、讨论的方法,本课仍采用了这些方法,但恰到好处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这些问题的教学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落实。在非探究性内容的教学中仍渗透了探究的思想方法,特别是实验手段的创新,给了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专门的操练式创新教育对学生的作用可能会更大些。)教师:下面我们来模拟眼睛的调节作用,大家通过实验观察,看是否能得到一些启示。2、探究近视眼的矫正:猜想矫正近视眼用凹透镜/凸透镜…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怎样完成实验可以检验我们刚才的猜想。(学生讨论并总结实验,完成方案)(1)设计实验:①模拟正常眼睛看物体②模拟近视眼看物体③尝试用各种光学器材矫正(2)进行实验:以四人小组开展探究实验(3)分析和结论:归纳:近视眼成因及矫正——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成像于视网膜前.(探究性学习也需要一定的基本知识铺垫,也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本课中教师很好地发挥了参与合作和引领作用。学生利用教师制作的实验器材,主动积极探究“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情感体验充分,思维活跃,在释疑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了控制变量、观察测量、对比分析等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知识扩展:准分子激光矫正近视眼。利用准分子激光,可以切薄眼角膜,相当于在角膜上加上一个凹透镜。知识的过度与转移:猜想——比较远视眼与近视眼对比表格填空学生:远视眼也是由于晶状体的自动调节系统出了问题,当看近处的物体时,不能自动变厚而导致像在视网膜的后面造成的,应该用凸透镜来矫正,因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1教师:那么我们按照刚才验证近视眼相反的方法就可以得到实验方法,大家也可以利用我们刚才介绍的实验器材,对近视眼及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的猜想进行验证。3、远视眼成因及矫正: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成像于视网膜后。四、课堂练习:1、以下的四幅图中,分别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2、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