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就课文的内容,如主题解读、特色写法等展开深入研讨,并以分角色朗读加深体悟。【教学步骤】一、检查作业小组成员相互传看,每组推举1~2篇有创新的优秀习作在班上交流,学生评议。二、问题研讨1、教师范读全文。2、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⑴骗子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⑵写大臣、官员和皇帝三次察看骗子织布的情景,场面相同,但写法各不相同,试就其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进行比较。⑶这场骗局是由一个小孩说出真相,这说明了什么?⑷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如果你身处当时的情境,会怎样做呢?⑸对于这篇童话的主题,你怎么认识?如果说它仅仅是揭露了皇帝及大臣们的丑恶灵魂,你如何看?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⑴童话一开头就对皇帝嗜新衣成癖极尽渲染,两个骗子毫无顾忌、大胆行骗,竟在皇帝身上施展拳脚,正是抓住了皇帝的致命弱点。赋予奇怪特性的新装,不但迎合皇帝的虚荣,而且用以检验臣民,巩固统治,这样对皇帝就更具吸引力,骗局和皇权就结合起来。在骗局中揭露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的自欺欺人的恶行。⑵三个场面类似而不同,情趣横生,刻画了皇帝和他的臣属丑恶可笑的嘴脸。①老大臣和官员察看织布的神态、动作各有不同。老大臣在惊奇之余,先是“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然后又一边称赞,“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最后则“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而那个官员只是“看了又看”,并没进一步的动作。②心理描写也各有不同。写老大臣用祈使句,表示他的可怜和哀叹;写皇帝则多用疑问句,表示吃惊和怀疑;官员用疑问句,年轻得志自我怀疑。③语言描写也各有特色。老大臣不仅反复称赞,而且答应要呈报皇上,表现了他的虚伪、自欺欺人,也再现他当时惶恐的心态。总之,三个人中对老大臣用了较多的笔墨描述。而对大臣的描述则是对皇帝的陪衬和烘托,揭露出整个宫廷,乃至整个社会说假话、互相欺骗、随声附和的恶习。⑶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讲出真相:“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这句话既天真又大胆,既率直又肯定,符合孩子的身份。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孩子无所顾忌、直言不讳,因无私才无畏。相形之下,皇帝、骗子、臣民们说假话无不缘于自私自利。⑷鼓励学生谈出真实、有创新的想法。⑸对主题从社会学的角度作出的单一化阐释,传统归结为: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丑恶,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显然淡化了文章其他文化底蕴的开掘。“最奇异的童话都是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出来的”(安徒生语)。《皇帝的新装》是对现实真相的无情解剖,揭露出社会的病态。但童话在浓墨重彩地嘲讽皇帝、大臣的极端虚伪之后,又描写了普通百姓,区别之处在于嘲讽程度的不一样,对前者是尖刻的,对后者则是善意的,毕竟百姓在小孩道出真情后有个艰难的转变过程,而促成这个转变的又是作为与成人对立面的无知无畏的“小孩”,而这种鲜明艺术对比恰揭示了受社会浸染的成人们虚伪的性格弱点。所以,鼓励学生对童话主题作出多元解读,如对人性的弱点──虚伪的批判。三、分角色朗读1、听朗读录音,揣摩人物心理,把握角色形象。角色形象及语气特征提示:⑴旁白:语气亲切、自然,语调平缓。⑵皇帝:语调傲慢、神情自负。⑶骗子:油腔滑调,阿谀奉承。⑷老大臣:老于世故,语调迟缓,故作镇定。⑸诚实的官员:故作姿态,语调低沉。⑹骑士们:随声附和。⑺典礼官:讨好皇帝,语调温柔。⑻百姓们:不敢说真话,心里明白。⑼小孩子:天真单纯,高声叫了出来。⑽小孩的父亲:说话坦然,但声音较低。另:人物心理活动由角色朗读,声音可适当放低,似乎是自言自语。2、选定、分配角色,进行朗读表演。学生简短评议。3、讨论:听读之后,你受到什么启发和教育,有什么联想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结:⑴说假话的人大多有私心杂念。⑵昏庸无能的人常会任用阿谀奉迎、说假话的人。⑶骗子骗人总是投其所好,满足被骗人的私欲和虚荣心。四、课堂小结一篇《皇帝的新装》,一场欺骗的闹剧,在嘲讽、讥笑过后,总觉诙谐中寄寓着严肃的主题,催促我们去思考人性中那份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