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知音难得,知音难求。3、当堂背诵本文。【学习过程】知识链接1、认识列子:列子,名御寇,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思想上崇尚虚无缥缈,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是中国道家和哲学史上的著名人物。2、了解人物: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是一名樵夫。一自主预习1、我须知道列子,名(),相传(),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伯牙善鼓琴》选自()。2、我需掌握给加点的字注音善哉()兮()卒()援()舍琴()辄()......3、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要求:用笔划出文中你认为的重点词句,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伯牙善鼓琴》的故事。二、合学探究1、同桌相互朗诵并给于评价。2、小组翻译课文,疑难的词句做好标记。3、组长带领组员积极讨论并做好记录,(1)、“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6次。前面的两个“善”是善于、擅长后面的四个“善”表示感叹:好啊(2)、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钟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具体表现在哪里?)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3)、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对知音,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何为“知音”,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4)、本文所蕴含的道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三、拓展延伸: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会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四、背诵课文当堂解决,组长检查五、检测提高:1、给下列红色的字解释。志在登高山泰山之阴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所念2、翻译句子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3、你能写几句关于知己知音的名言警句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李白《赠汪伦》——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