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和现象的外部联系,而且能认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这种认识是通过思维过程来进行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思维。我们用它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用它辨别真伪、识别美丑;用它探索新知、创造未来。由于思维的重要性,多少年来,心理学家对思维进行了长期不懈的研究。如果我们把人脑比作电脑,脑细胞组织是硬件,而使用方法是软件。人脑的硬件分三个阶段形成,即第一阶段零岁到3岁,第二阶段4岁到13岁,第三阶段14岁到20岁,全部硬件的70%在第一阶段的3岁左右形成,到20岁大体上全部形成。这些硬件当然分为左脑硬件和右脑硬件,它们分别有适于自己的软件。我们灵活地运用大脑产生出创造性的设想,实际上就是分别巧妙地用好左右两部分硬件,使它们协调工作。1、思维的各个阶段0-1岁,思维的准备。2、1-3岁,思维的萌芽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和实物。离开实物,动作终止。直觉行动思维中最初的词的概括调节作用。2-2.5岁更多的还是直觉行动思维,2.5-3岁,词和语言的调节作用比较明显。比如幼儿拿错别人的东西,前者需要实物对比,后者通过描述回忆就可以判断。想象的发生想象丰富的表象做素材,语言为中介的创造性综合分析活动婴幼儿时期更多的是模仿,3岁左右出现简单的想象,也只是想象的初级阶段。3、3-6岁,思维的发展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具体形象性仍占主要地位,语言的概括性增强。直观语言的概括性正逐步替代直观行动和直观表象的概括性。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具体表现为对于单纯语言性的描述能够理解并做出分析。四岁的孩子能够通过谜面联系想象,并做出相应的分析,并将相关信息整合猜出谜语答案。(麻房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谜底:花生)五岁的孩子可以对问题作出分析,并根据提示得出解决的办法,并能够简单的阐述自己的理由(把桃核种到土里可以?)3岁左右的孩子,行动在先,语言在后。行动的速度总是先于语言,也就是行动与语言不同步。具体表现为绘画活动中先乱画,画完以后,惊呼:看!我画的大苹果4岁左右的孩子,语言与行为同步,在做事情的时候语言同时进行。具体表现为绘画中一边说一边画:一个圆圈,又一个圆圈,又一个圆圈妈妈,漂亮的项链送给你。5、6岁的孩子,语言能够先于行动,开始不紧紧依靠自身的行为来解决问题,而是更加频繁的使用较为抽象的语言,能够进行复杂的语言组织,并具备了一定的交流技巧和交谈意识。已经能够告诉比他年纪小的孩子如何画房子,先说怎么做,再开始示范。7岁是孩子思维训练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如果对孩子进行专门的训练,将会使孩子受用一生!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思维训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儿童的思维能力虽然是逐渐发展的,但儿童的潜在能力是有着递减法则的,即便生下来智商有100度潜在能力的儿童,若放弃教育,到5岁时就会减少到80,到10岁时就会减少到60,到15岁时就会只剩下40度了,所以教育孩子的第一要旨就是要杜绝这种递减。而且由于这种递减是因为未能给孩子发展其潜在能力的机会导致其枯死所造成的,因此,教育孩子的最重要之点就在于对孩子的每种潜能,都要不失时机地给孩子提供发展其能力的机会,否则就有可能会失去这种能力。如小鸡追从母亲的能力的发展期是在生后4天之内,若在此4天之内不让它的这种能力发展,即不放在母亲的身边,那么它就永远不会跟随母亲了。有人会认为,孩子能否成才,与先天的禀赋有极大的关系,其实也不尽然。如果孩子已经出生,智商度已经成为现实,那么我们何不在现有的事实上最大限度的开发他的潜能呢?如果他的潜能值为60,我们能让他发挥到60,想想比那些先天智商有100度却不进行教育最后只剩下40的人也是优秀许多的。思维训练应该首先从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开始,思维的逻辑性为什么很重要?说到逻辑性往往会感到高深,其实逻辑性与思维是一体的。思维发展心理学揭示,逻辑性是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逻辑性,指思维过程有一定的形式、方法,是按一定规律进行的,这是认识的理性阶段,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产生认识过程的突变,才能具体地、全面地、深入地认识事物。思维逻辑能力与思维品质的水平密切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