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人血涂片并分析血常规化验单陈斌第四师77团中学•1、学习制作血涂片的基本方法。•2、观察血涂片中的红细胞、白细胞等相关结构。•3、学习分析血常规化验单的基本数值。二、重点与难点•1、如何制作一张血膜厚薄适宜,细胞分布均匀的血涂片。•2、通过对血液理论的相关知识掌握,能在显微镜下正确辨别血液中各类细胞的结构特征。三、实验原理血液中各种细胞的成份和化学性质是不同的,因此对染料的亲和力也不同,使用推片技术将血液在载玻片制成血膜,通过瑞氏染色(伊红-美蓝染液)可以使血液中的不同细胞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例如,染色后血红蛋白呈现出粉红色,细胞核蛋白和淋巴细胞浆呈现出蓝色或紫色,中性颗粒呈现出紫红色。四、实验材料与仪器材料:医用采血针、酒精、棉签、载玻片、血推片、瑞氏染液、蒸馏水。仪器:Motic光学显微镜。五、实验步骤•可分5个步骤:1、消毒2、取血3、推片4、染色5、镜检1、消毒:先按摩取血部位,使血流通畅;再用酒精消毒采血针和取血部位(如指尖)。2、取血:待酒精干后,刺破皮肤,使血自然流出。取干净载片,让血滴在离载片一端中4~5毫米处,注意手指持握载片的边缘,勿触及其表面。不能使载片接触取血部位的皮肤。3、推片:取一块边缘光滑的载片做推片。将其一端置于血滴前方,向后移动到接触血滴,使血液均匀分散在推片与载片的接触处。然后使推片与载片呈30°~40°角,向另一端平稳地推出,如下图所示。涂片推好后,迅速在空气中摇,使之自然干燥。4、染色:将瑞氏染液(伊红-美蓝染液)滴在血膜上,至染液淹没全部血膜,染半分钟。加等量蒸馏水与染液混合再染15分钟。最后用蒸馏水把染液冲掉,用吸水纸吸干,自然干燥后,即可观察。5、镜检:先用低倍镜观察到视野目标,转入高倍镜观察。血液组成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液血浆(细胞间质)水血浆蛋白,糖,维生素,激素,代谢产物及无机盐等六、镜检1、血细胞1)红细胞(erythrocyte,redbloodcell,RBC)形态:胞体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周缘较厚染色较深。特点: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细胞膜是一种半透膜,具有特殊的ABO血型抗原。红细胞WrightWright或或GiemsaGiemsa染色染色红细胞扫描电镜白细胞有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正常值:4000~10000/μl2)白细胞(leukocyte,whitebloodcell,WBC)①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N)形态:胞体球形结构:胞核呈蓝紫色,染色质呈块状,着色深,核多为分叶状,一般可分2~5叶,常见3叶,胞质中含许多散在细小颗粒;特点: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是数量最多的白细胞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N):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增多见于:a.急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肺炎、败血症等。b.组织损伤:大手术后、心肌梗塞等。c.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等。d.各种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减少见于:a.某些传染病:流感、伤寒、麻疹。b.某些血液病:白细胞减少症。c.化疗或放疗后。d.其它: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度恶病质。②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granulocyte,E)形态:球形结构:光镜下核常分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的嗜酸性颗粒,在Wright染色中呈红色。临床意义嗜酸粒细胞(E):增多见于:a.变态反应性疾病: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过敏紫癜。b.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c.某些皮肤病:湿疹、牛皮癣等。d.某些血液病:慢粒、恶性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症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等病患者。③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icgranulocyte,B)特点:数量最少,占白细胞总数的0-1%形态:球形结构:胞质内含粗大、大小分布不均、染成蓝紫色的嗜碱性颗粒。细胞核虽亦呈分叶状,但常不清楚。临床意义嗜碱性粒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参与特殊的免疫反应。增多见于: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④淋巴细胞(lymphocyte)特点:占白细胞总数的25-30%25-30%。。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等。结构:胞核呈圆形,一侧常有小凹陷,染色深;胞质较少,环绕核周围呈一窄带,嗜碱性,呈蔚蓝色。临床意义淋巴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