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日第周星期班级:姓名:26.鱼我所欲也第一课时1.解释句中加点词。(11分)(1)鱼我所欲也(想要)(2)所恶有甚于死者(比……更……)(3)妻妾之奉(侍奉)(4)乡为身死而不受(同“向”从前)(5)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6)死亦我所恶(厌恶)(7)贤者能勿丧矣(丧失)(8)万钟于我何加焉(增加,只带来好处)(9)呼而而与之(给予)(10)此之谓失其本心(天性、天良)(1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果,假使)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3分)A.舍生而取义者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皆以美于徐公C.行道之人弗受是以谓之“文”也D.万钟于我何加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分析:A项“而”分别表并列和转折;C项“之”分别作结构助词“的”,人称代词“他”。D项“加”的意思分别是“好处”,“虚夸,谎报”。)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译文: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正义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得到正义。(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文: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第二课时(一)课内文言文阅读(20分)1.根据课文内容用原句填空。(8分)(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3)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不义。(4)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于这个原因)(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激)(3)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文: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A.孟子认为,义重于生,当义与生不能同时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B.南宋的文天祥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本文的主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抗元兵败被俘,宁死不屈,也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1C.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者”比喻“舍生取义”,引出文章中心论点,自然贴切。D.在孟子看来,不仅贤人,就是每个普通人,也都有舍生取义之心,在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都会作出合乎义的选择。(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而箝②其喙③。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议之也。”惠王曰:“善。”乃止。(选自《战国策》)【注释】①鹬(yù):一种水鸟。②箝(qián):夹住。③喙(huì):嘴。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1)赵且伐燕(将要)(2)以敝大众(使……劳苦)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译文: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关注点:相舍(放过对手)、并(全都)、句子大意〕。3.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或:鹬蚌相争、鹬蚌相持)(1分)启示: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1分)4.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3分)(1)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1分)②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1分)(2)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1分)【参考译文】赵国将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