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教育的真谛初为人师三年,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的深刻道理。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件创造性的活动,虽然积累了那么多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但是并没有特别刻骨铭心的理解,那些只是很多人前仆后继,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成果,他们进行高度的总结概括,呈现给我们,这样就经历了一个由实践到理论的过程。站在教学的前线,我们将理论重新回归实践才明白,教育远比我们想象的博大精深,支撑着许多教师远行的动力,可能就是教育这门影响人类千秋万代生存的高深学问的魅力所在。学校就像一个巨大的舞台,让我们每一名教师都有展示风采的空间,学校就像一个偌大的实验室,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试验,引领祖国的未来走上康庄大道。我们每天都有规律的生活,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任务,教育者原来拥有的是极具创造性的生活。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逐层深入,慢慢剖析,不禁要自问,为什么会产生兴趣?为什么产生兴趣后学习的自主性那么强烈?兴趣高度发展后其实就是热爱。再高度的浓缩后就一个字“爱”。这种稳定的感情让这个物质世界变得渺小,让人类的精神世界无限制的延伸。我渐渐的感觉到教育的真谛就是“爱”。爱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他能带动我们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去探索那个未知的世界,没有借口,没有疲惫,没有谎言,只有激情和智慧。他犹如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们感到人间的温暖;犹如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又犹如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他是黑夜里的星光,照亮了黯淡的生命;他是酷暑里的清泉,滋润干涸了的灵魂;他是蓝天上的彩虹,装点了苍白的青春。教育者的爱是一份执着,一份坚定的信念。我们坚定的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们信心满满的告诉自己我能把每一个学生都能说的心服口服,并且从行动上向好的方向扩展。教育者的执着就是“一根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如果教学能力欠缺,那我们就多思考,多实践,多向优秀的名师学习,多向有关的专家请教。如果育人能力欠缺,那我们就多学学育人的技巧,从心理学方面多方位剖析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从而对症下药。不知你还是否记得2004感动中国的徐本禹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徐本禹点亮了狗吊岩村的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他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执着与无悔。在教学中我也曾迷茫过,失望过,也曾因为学生的一点举动感动过。我们悲伤着学生们的悲伤,快乐着学生们的快乐。当8(5)班的有些男生告诉我,他们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的时候,我的心里极其的难受,心里思考着:我的学生,我拿什么拯救你?我并没有放弃他们,虽然步履维艰,虽然还有磕磕绊绊,我坚信,那只是时间和方法的问题,他们内心对英语学习的欲望,正等待由我来激活。这些教学路上的小插曲,将会是我成长路上宝贵的财富。教育者的爱是对自己的高要求,对学生的严要求。学生喜欢有威信有魅力的老师,每个老师都要有自己的“绝活”才能树立为师的尊严。马卡连柯曾肯定地说:“威信本身的意义,在于它不需要任何证明,在于它是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资望及其力量与品质。可以说,这种资望、力量、品质,连在单纯的儿童的眼里也是明白的。”教师的威信由内而外,都不可或缺。先从“内”来说,集中地体现在教师的授课本领。高超的授课本领和课堂组织水平是优秀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研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当之无愧的是核心中的核心,精华中的精华。教师要对自己高要求,才能实现高瞻远瞩,才能掌握教育的脉搏,才能在教学科研的道路上,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开拓一片万里晴空。严格要求自己和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教师威信形成的精神动力。我们的校园里不乏这种优秀的教师,经常和他们探讨,受益匪浅。其次,从“外”面来说,仪表端庄、作风正派品行端正是教师威信形成的必然要求。兴趣广泛,是个“百事通”更能为我们的迅速成长添加砝码。“一专多强”的人才不仅社会需要,我们的校园更是如饥似渴。历练胸怀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