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之研究》课题结题报告靖边二中边一鸿一.课题的提出千百年来,我国传统教育的精华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阅读”。传统语文教学重视通过博览、诵读、精思、背诵,让学生接受丰富的滋养,具备较扎实的文字功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叶圣陶先生语文教材的核心是“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强化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已经成为改革语文教学,积淀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己选择阅读材料。”课标中也要求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260万字。通过我们课题组调查我校的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一)阅读条件受限:(1)受书籍来源限制;(2)受时间限制;(3)受教师、家长限制。主要表现为:大多数家庭藏书不足,受社会风气所限,家长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好多学生被现代传媒中的电视、电脑中的娱乐、消遣节目耗费了许多宝贵时间;再加上老师、家长一味要求学生完成大量的家庭作业,有85%的学生基本没有课外阅读的条件。(二)阅读倾向不明确:(1)书读多了会变成“书呆子”、“傻子”,翻翻算了;(2)学生涉及较多的主要是娱乐、武侠和言情类题材书籍;(3)阅读的首先目的是为了应付老师、家长的督促、检查,其次就是为了消遣。(三)观念滞后,读书还不是为了“考试”,分数才是硬道理。由于受评价体制和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许多教师、家长不去鼓励学生读一些有益的书籍;更愿意让孩子做多种多样的作业试卷,进入初中以来显得尤为明显;招致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脱节。(四)学生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应是学生与作者与文本进行心灵、情感上的交流,而现实中却是大多学生只粗略浏览、囫囵吞枣式地过一遍就是阅读,很少有做读书笔记的。一些有远见的家长希望语文教师多多推荐有意义的书;在阅读方法上给予学生指导;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多开放;尽量给学生腾出阅读时间。1因此,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够形成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260万字的阅读指标,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外阅读总量,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提高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能力和教科研水平,创建书香校园文化。二.课题的界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引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阅读是指通过作者的文字符号获取并反映至所表达的信息的一种精神活动过程。课外阅读:课堂教学时间以外的一切阅读。从时间上而言,可以是课间、午间、休息时的阅读。从方法上而言,可以是看书读报,也可以是上网浏览。从内容上而言,不仅限于语文材料,只要是适合学生阅读的有益的、健康的书籍。另有一种意义指教材以外的阅读。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三.课题研究的意义(一)理论意义:新一轮课程改革更加关注人的生命发展,其基本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课改中指出的“素养”一词,比“素质”更具有后天的教养效果。有两层含义:(1)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2)基础教育中各个阶段的“素养目标”是有层次差别的。提升语文素养是我们新课程改革,探索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二)完成意义: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读写结合,有利于促进“快速作文”的纵深发展。师生对话,文本交流,有利于提高教师底蕴;构建课外阅读体系,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有利于推动书香校园文化特色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