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文化的魅力北湖实验学校尹朝飞莲作为原产我国的十大名贵花卉之一,蕴含着丰富的莲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瑰宝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一、郴州与莲文化的深厚渊源:郴州与莲文化的渊源,要从周敦颐说起。周敦颐,中国宋代思想家、理学家。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三次为官郴州,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周敦颐任郴县县令,后调桂阳(今郴州汝城县)县令。在桂阳任职四年,调任京城大理寺丞。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升任郴州知军。周敦颐是在郴正常任职次数最多、时间最长、政绩较好的朝庭官员。他在郴州兴学校,办农桑,关心民间疾苦;他在官廨亲辟莲池,自种莲花,写出《爱莲说》,自喻莲花。郴州旧有濂溪祠,祠内有莲池,池上有亭,名“君子亭”。汝城有濂溪书院,曾毁,近年修复。根据湖南邵阳市陈光荣先生考证:周敦颐先在邵阳建“爱莲池”并著《爱莲说》。周敦颐及其《爱莲说》这个题材虽不完全属于郴州,但是周敦颐在郴州做官的时间最长,他的许多学术思想是在郴州期间形成的,据文史工作者考证,其著名的《爱莲说》也是在郴州府衙观莲触发了灵感而写就的。于是现代郴州人建爱莲湖公园,并在园内建“爱莲池”,修建濂溪书院,表达对周敦颐的崇敬,表达对莲的品质的崇敬。二、莲文化的发展史<一>莲文化的起源在人类出现以前,莲花就生长在这个贫瘠的地球上。原始人类出现后,发现这种“莲花”的野果和根节(即莲子与藕)可以食用,。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在不断的生产劳动中,人类对朝夕相处的莲花的生长习性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为中国古老的莲花文化的产生发展奠定的良好的基础。<二>莲文化的形成——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莲花文化西周时期,莲花从湖畔沼泽的野生状态走进了人们的田间池塘。《周书》载有“薮泽已竭,既莲掘藕。”可见,当时的野生莲花已经开始作为食用蔬菜了。同时,莲花凭借它艳丽的色彩,幽雅的风姿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诗经》中就有关于莲花的描述“山有扶苏,隰与莲花。”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在他的离宫(即现在的苏州灵岩山)为宠妃西施赏莲而修筑的“玩花池”。<三>莲文化的发展——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莲花文化秦代莲花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逐步渗透到农业、经济、医学、宗教、艺术等各个领域。汉以前,我国的莲花品种均是单瓣型的红莲。到了魏晋,出现了重瓣莲花。南北朝时期又发展有千瓣(并蒂)莲花。东汉谯县华佗,在手术前,先给病人饮麻沸散,使其失去知觉,刳1割腹背后缝合伤口,最后涂敷以藕皮等制成的膏药,四五天后便可愈合。莲花遂成为我国医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一枝奇葩。西汉时期,产生了众多优美的采莲曲谣。其中有《采莲曲》,歌舞者衣红罗,系晕裙,乘莲船,执莲花,载歌载舞,洋溢着浓烈的生活气息,是我国广大人民最喜爱的民间传统歌舞之一。<四>莲文化的兴盛---隋唐至明清时期的莲花文化隋唐以后,莲花的栽培技艺进一步提高,有关莲花的诗词、绘画、雕塑、工艺等莲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如隋唐时期的瓷器、铜镜等的装饰多采用莲花花纹;金银器上,尤其是盘边缘,多饰以富丽的莲瓣纹,整个风格华丽而真实。南宋画家吴炳的《出水芙蓉》,生动细腻的刻画了莲花清新脱俗的优雅气质。明末画家张子政的“芙蓉鸳鸯图”。明清的木版年画多采用“连(莲)生贵子”、“连(莲)年有余(鱼)”等莲花吉祥图案,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愿望。<五>莲文化的光大---近代莲花文化近代以来,莲花成为美化人们生活、陶冶情操的珍贵花卉,被誉为十大名花之一。孙中山先生,周恩来总理等多次提倡大力发展莲文化,并把友谊的种子传播到友好的邻邦。随着莲花文化在全国各大城市中的普及发展,以莲花为市花的城市日益增多。到目前为止,就有山东济南市、济宁市、河南许昌市、湖北孝感市、洪湖市以及广东肇庆市,把莲花作为文化精神的象征。自1987年以来,我国在济南、武汉、北京、合肥、上海、成都、杭州等地举办了大规模的莲花展览,这对莲花栽培技术的交流提高,莲花文化的推广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三、莲与佛教的密切关系莲花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画佛、塑佛,佛座必定是莲花台座。据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