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產業資本形成之國際化:全球化與在地化之制度鑲嵌陳介玄台灣東海大學社會系教授一、前言本文嘗試討論台灣產業結構轉型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那就是資本結構的轉變。從台灣製造產業結構的轉型來考察,大致有二個重要的變化,值得我們重視:其一是,台灣製造產業的出口主角,從中小企業漸漸轉到大企業;其二,製造產業的主力,由傳統產業轉移到高科技產。在這兩個結構變動中,對於台灣社會帶來的重要影響,乃在於製造產業資本形成模式的改變。這個改變,深刻影響了金融與製造產業的關係,也逐漸促使台灣社會結構轉型。立基於過去所進行的經驗研究,本文想進一步探討,產業結構之變遷,如何影響台灣社會的國際化發展。產業發展於社會脈絡之中,產業的轉型與社會的轉型,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們過去對於英國公債的研究,已看出了十八到十九世紀的英國,因應其資本市場的發展,社會也出現了新的社會關係。新社會關係的形成,意味著社會再結構的到來(陳介玄,2004a,2004b)。台灣一九九一年之後,外資逐漸進入資本市場。這個發展過程,到底僅止於產業和資本市場關係的變化,或是會擴大到影響整個社會,是我們關懷的核心議題。本文無法全面回答這個問題,只能就:外資進入台灣資本市場,如何使得台灣進行在地與全球制度之鑲嵌成為可能?這個問題進行討論。為了經驗分析的便利性,本文先從相關的文獻進行簡單的回顧,以便導引出我們核心的理論架構,以利於台灣的個案研究。二、理論觀點之提出:制度比較優勢與制度鑲嵌經濟社會學的發展,除了對於新制度經濟學之廠商組織,重新賦予新的研究觀點之外(DiMaggio,2001;Powell,2001;Stark,2001;Westney,2001;Kraakman,2001;Bryce&Singh,2001),對於制度的重視,幾乎已蔚為主流(Nee&Ingramed,1998;Granovetter,2002;DiMaggio,2002;Fligstein,2002;Zelizer,2002)。對本文的研究而言,制度的探討是核心的課題。Young在其研究指出,制度的演進乃立基於個人對於可調適環境的選擇(Young,2001)。這個觀點對我們探討台灣產業資本形成,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制度鑲嵌觀點之提出,有相當大的幫助。從我們的探討問題來看,國家制度的發展取決於國際環境所提供的選擇空間。國家必須在國內制度環境與國外制度環境之間,找到有力的結合點,使得內外制度間的資源可以移轉,這就牽涉到另一個經濟社會學重要的發展:鑲嵌理論的建構。從Granovetter一九八五年的經典文獻發表以來(Granovetter,1985),鑲嵌幾乎已變成經濟社會學的代名詞。以台灣及東亞經濟發展之研究為基礎,對於鑲嵌理論的發展與實際運用,Uzzi和Tzeng在其合編的Embeddedness&CorporateChangeinaGlobalEconomy一書之序言:EmbeddednessPerspectiveontheChangeofInstitutions,InterfirmNetworks,andLaborMarkets(Uzzi&Tzeng,2000)已有相當翔實的介紹。鑲嵌理論經由Zukin和DiMaggio等人的深化研究(Zukin&DiMaggio,1990)可說逐漸沉澱出具有理論性解釋力的概念架構。而Zukin和DiMaggio所提出的政治、結構、文化及認知四種鑲嵌類型,進一步擴展了我們對於社會部門關係的研究視野。我們認為,鑲嵌概念最值得發展的研究場域,乃在於各國之間的制度互動。在全球範疇內的制度互動,形成了鑲嵌這個概念發展的潛力。本文透過台灣產業資本形成之國際化,以及因應這個策略而設計的「合格專業投資機構」制度(QFII),即是想要探討,存在於全球與在地的制度鑲嵌問題。在全球資本與在地企業這兩端的互動,牽涉到一九八零之後公司控制權的變遷問題(涂一卿,2004)。在這個主題上,Useem對於美國因機構投資人的興起,使得股東權力壯大,引起在公司控制權上對於專業經理人的威脅,已有相當深入的討論(Useem,1993)。而Dore於二千年出版的專書StockMarketCapitalism:WelfareCapitalism,JapanandGermanyversustheAnglo-Saxons,對於日本、德國和英美的資本體系和股東結構作了深入的比較(Dore,2000),提供了不同於Useem的觀點,使我們對於外資進入台灣之後,於公司經營及治理各方面所產生的影響,有更深入的判斷能力。而在股東資本主義(shareholdercapitalism)興起的脈絡,我們更能理解,隨著外資對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