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专业简介经济史学是理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进行描述和阐释,发现经济规律,以便更好地对人类经济活动的未来进行预测。我校经济史专业主要以中外经济发展史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市场发展与国家干预的相互关系、经济制度变迁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中外企业经营的特点与经验借鉴等。本专业于2006年3月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开始单独招生。经济史专业教师的科研领域广阔,学科齐全。承担了多项国家社科资金和教育部课题,相关科研成果产生了较好的学术影响,是教育部“马工程”第三期教材建设的主要成员。现有研究成果涉及中国经济史上的农工商业经济、商品货币经济、经济制度等许多重要领域,尤其在市场发展与国家统制的互动关系、金融史、中外企业经营史等问题的研究方面,重点突出,成果集中,特色鲜明,形成了别开生面的群体优势。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目前经济史专业已培养了多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就业去向为国家机关、大型央企、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到国内名校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等。2007年,开始在世界经济博士点下设立“经济制度变迁比较”研究方向。1二、培养目标培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德、智、体全面发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复合型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胜任本专业较高层次的不同工作岗位,能够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奉献力量。2、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独立从事本专业方向的科学研究,了解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大势,有一定的发现、研究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能够较熟悉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准确、娴熟地搜索、阅读和使用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和文献资料。毕业后能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公司企业或其他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和经济管理等工作。3、具有国际通用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国际视野,并扎根于中国的实际,能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创造性地将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志存高远。三、研究方向(一)中国经济发展史本研究方向主要是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规律进行研究,涵盖古代、近现代、共和国三大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经济发展史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性的学术研究领域。正如哈佛大学教授德怀特·帕金斯所说:中国今日的经济奇迹是20世纪世界上所发生的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只有从历史的长期发展的角2度出发,才能真正了解这个奇迹。(二)外国经济发展史本研究方向主要是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过程的历史规律进行研究,涵盖美国、欧洲、日本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重点研究工业化以来各国经济发展的路径、特点、经验和教训,探索全球化和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规律、全球性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根源,以及各国应对危机的举措和效果,更好地解读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的全球性联动和相互依存。(三)经济制度变迁比较研究本研究方向主要是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经济制度变迁的经验和规律进行比较研究,包括时间维度的纵向、空间维度的横向比较,重点涉及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转型国家的制度变迁等。(四)中外企业经营史本研究方向主要是对中外企业的兴起、经营演进的过程和特点进行研究,探索其不同的发展经验和规律,重点研究各类企业治理模式的变化、经营理念的演进、发展战略的调整,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开拓经济史研究在微观和中观层面的新领域。3四、学制及学习年限学制三年学习年限二至四年五、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学分要求(见附表)六、培养方式1、以科研为主导,实行导师负责制的培养方式。一方面采取校内导师个人负责制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另一方面成立由校内导师负责、聘请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校外有关专家参加共同组成的教学指导小组。由导师或导师组指导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业务实习、社会调查和科研论文写作,以便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刻苦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