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入手,静待花开北碚区实验小学袁秀玲体育课上课不到五分钟,班上的一位小干部唐可欣便带着男生黄泽坤来到办公室找我:“袁老师,王老师说黄泽坤不乖,叫我把他带到你这儿来。”中午我刚到学校,数学老师就向我反映:“今天中午陈校长值班,看到林子恒滚到地上去耍,把地上都擦干净了。”下课铃声刚响,音乐老师就带着一名女同学和一名男同学走进办公室:“嘿,这两个人才怪哟,排队到音乐教室去的时候,好好的路不走,却要偏偏去钻书吧的空格。”……只要学生在学校里,如此“精彩”的情节随时都会上演,不知在什么时候,也不知在什么角落。每当遇到这样的事情,作为班妈妈的急性子的我,不发火肯定不真实,不着急也没人相信。可现实却是,每当我疾风骤雨般地发泄一通之后,我自己急得半天都调节不过来,而学生却仅仅只是保持了短暂的“记性”,之后仍老病重犯,更有甚者(特别是那个胖嘟嘟的、每天中午在学校午餐时相当于四五个同学饭量的、体力特别好、精力特别旺盛、让好多科任老师都头疼的向书锐)从他的表情来看,好像是看到老师着急他反而很惬意、很开心似的,因而,我深感如此的教育方式确实不妥,于人于己都不利。静下心来,我开始审视自己面对的这一群孩子:他们都是刚刚进校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别奢想他们一来就有什么好习惯;他们个个精力充沛,就是其中一个孩子跟你费,人到中年的我都耗不起;那几个“好事者”虽然还没有什么震动全校上下的“惊人之举”,但他们的表现也算“不凡”;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受着不同的家庭熏陶,有着不同的性格爱好;大部分女同学文静乖巧,好学上进,可在上课时扮演的却是“沉默者”的角色,男同学个性张扬、好动好玩,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讲课和学习又是不理不睬。我深知:学生先天的个性、素质我是无法改变的,学生父母的素质我也是无法改变的,他们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我同样无法改变,我唯一能改变的就是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不求立竿见影,只求润物无声,从日常教育的一点一滴入手,尽自己所能地给学生以正面的引导,美善的熏陶,何时花开,唯有默默静待。思想决定行动,它成为了我教育行为的指南。首先我注重培养学生: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我常常告诉学生,读书会让我们善于思考,远离浮躁,让我们越来越聪明能干,读书不仅是智慧的源头,也是培养我们情感与意志的方法,读书会让我们充实,让我们快乐。这一番话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比较抽象,但我想用事实来开启他们的心窍。从九月份开学,我就每天坚持给学生读书,从杨红樱的《爱仔仔的理由》到《骑鹅旅行记》、《吹牛大王历险记》、《爱丽丝漫游记》,让他们在每天的故事中一点一点地明白懂得自律、懂得感恩、内心坚强,做事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仔仔正是我们每个小朋友学习的榜样,也让他们一起去感受了真挚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听老师讲故事成了每天的必修课,以至于如果有哪一天我忘记了,学生都会及时提醒我,一度到了哪一天不读都不行的地步。如果只是老师给学生讲故事,那学生所得就太有限了,因此,我每天都布置了家庭作业——读课外书十五分钟(这是我从美国的最畅销书《朗读手册》一书中得知,对于六岁的孩子每天读书十五分钟,不仅有利于他们智力的开发、语言的丰富及知识背景的储备,而且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作为对这项作业的反馈和促进,我又利用每天早读的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来讲故事、猜谜语、绕口令,指定了学生艾新来主持“天天讲故事经典伴成长”。一学期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轮到了两次,而且很明显的是,学生第二次上台1表演普遍都比第一次好,这就是学生的成长。与此同时,我还每周在班上评选“读书星”、“阅读星”,当发现学生读书松懈下来时,又随时增加评选次数,激励学生天天读书、多读书。这样,他们不仅能从书中受到教育,而且把精力用在了读书方面,下课追跑、违纪的事件也减少了。由此,我更坚定了,要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良好习惯,让先进的文化充盈他们心间。其次我认为: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是关键。言传为虚,身教为实。记得曾经有教育家说过:“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处于最严格的监督之下,这监督者...